自由登山者严冬冬
作者:吴丽玮(文 / 吴丽玮)
( 在雪山上的严冬冬 )
7月9日18时许,严冬冬在攀登阿克苏西天山未登峰时,在登顶下撤后不幸坠入冰裂缝中。坠落时的撞击导致他失去大部分意识,坠落后卡在了冰缝中,被冰水浸透,他的队友周鹏、李爽在多次尝试营救失败后,在次日上午11时停止了营救。严冬冬长眠于天山之间。
严冬冬在今年4月28日曾写下一份《免责宣言》——承诺在自主登山时因非主观故意原因导致的自身伤亡不应由队友承担责任。事情发生后,严冬冬的队友及家人均不愿正面提及这起悲剧,我们把这当做对死者的尊重。
“自由之魂”组合
“很难相信居然只过了4年,这4年里真是经历了很多事情,发生了很多变化……如果当初知道未来会是这样,估计会高兴得跳起来。”
这是严冬冬在今年5月8日发布的一条微博,他的感慨来自《山野》杂志社副主任夏晓斌的一条微博,里面贴了一张严冬冬和周鹏在2008年作为大学生护送队员护送奥运圣火登顶珠峰时的照片。4年前的这天,严冬冬被安排在8300米的高度接应,从而幸运地获得了登上8848米顶峰的机会。
( 严冬冬(右)和周鹏(左)组成了登山组合“自由之魂” )
对于严冬冬来说,这只是他自由攀登的一个起点,视为起点的原因也并不是征服珠峰本身,而是他和周鹏在此结识,并组成了登山组合“自由之魂”。
“2007年底我们这些入选的队员做火炬传递测试时,我和冬冬分到同一个房间。那时经常聊到夜里两三点,究竟什么形式的攀登是自己想要的,我们的想法达成了一致。”周鹏告诉本刊记者,他认识严冬冬是在2005年。当时严冬冬是清华大学山野协会攀登队的队长,当年6月底至7月中旬,清华大学登山队攀登了念青唐古拉山中央峰,登至海拔7028米,尚未登顶,回来后做了一次攀登报告,周鹏当时是中国农业大学登山队峰云社的队长,被邀请参加报告会,但两人并未交谈。2006年6月下旬,清华大学登山队成功登顶了四川雀儿山,严冬冬任技术指导和前站队员,回来之后的报告会上两人第二次见面。当时周鹏还是在校生,严冬冬已经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一年,但毕业后他还以技术指导的身份多次参加山野协会的活动。“学校里的登山活动并不是我们想要的。”周鹏说,他们向往的是小队伍、技术型的自由登山,总结起来是三个词,轻装、快速、高效,接近于国际上最为推崇的“阿尔卑斯式”登山法。周鹏说:“我们不会去走别人走过的路线,那样的话即使登顶了,成就感也会大大降低。我们只会选择未登峰,或者已登峰上没有人走过的新线路。”
( 2005年面临毕业时,严冬冬对未来的梦想很简单:可以自由自在地去登山,自由自在地安排生活 )
登山者李爽在2011年9月加入到“自由之魂”组合中来,她原本是一个喜欢户外运动的设计师,偶然机会尝试了从来不敢想象的攀登高海拔雪山活动,自费攀爬了海拔6330米的唐拉昂曲峰。这次登山活动中负责修路的教练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回来后她就决定拍一些跟登山有关的东西,第一个题材就选择了高山修路的人。在之后参与了修路队的一次完整修路过程后,李爽找到了想要的状态——完全由自己组织的登山活动。之后她找到了曾做过自己攀岩教练的周鹏,原因是喜欢周鹏登山时“纯粹的程度”,她想跟着周鹏和严冬冬一起爬山,记录他们的登山过程,周鹏和严冬冬也觉得这样很好。
在李爽加入前,周鹏和严冬冬已经在国内自由登山的圈子里出了名,两人因在2009年11月23~27日采用阿尔卑斯式登山法成功登顶四川四姑娘山幺妹峰而获得了当年国际金冰镐奖提名,提名的原因是他们开辟了一条从南壁登顶的新线路,以他们组合的名字“自由之魂”来命名。之前全世界从其他线路登顶幺妹峰的也只有三人,金冰镐奖是国际登山界的“奥斯卡”,是目前全球登山界含金量最高的奖项,奖励的就是以纯粹的阿尔卑斯式攀登法开辟的新登山线路。
两人的名气也是因为这个圈子里像他们这样洒脱地放下一切去登山的人少之又少。2005年从清华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系毕业后,严冬冬并没有选择一条与专业相关、在常人眼里前途光明又舒坦优越的工作。他先是跑到泰安的一家户外用品商店当店长,但这份他认为与登山比较接近的工作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大益处。第二年奥组委在几所高校选拔火炬上珠峰的护送队员,严冬冬得到了清华的推荐,并在火炬传递活动结束后,找到了让他十分热爱的翻译工作,用翻译英文书籍的钱来维持生活。周鹏在奥运会之后本科毕业,也没有找寻常的工作,有一段时间他在国家登山队当教练,但还是觉得时间受束缚,后来辞了职。两人因为很快取得了很好的登山成绩,得到了国际知名户外运动品牌的支持,赞助两人大多数登山装备和登山活动的全部费用。严冬冬在对2010年进行年度总结时写道,这一年翻译赚的钱勉强达到了六位数,但攀登支出也增加了不少,还掉了大部分债务,仍然不能存下一点钱。
状元的意志
“一开始我以为他水平挺高的,一听他进了决赛,觉得他应该得第一了,没想到得了第四,没得奖。”严冬冬的朋友上兵向本刊回忆,2009年一次户外品牌举办的攀冰比赛中,严冬冬的技术表现并不能和他的名气相衬,“后来熟了,我们都给他起外号‘大熊猫’、‘冬瓜’,冬天的时候周鹏说,冬冬一天就能长1公斤。不过他最讨厌别人说他胖,因为这给他技术提高造成了很大障碍,但通过节食减体重又无法支撑体力。”
严冬冬并不是一个有运动天赋的登山者,他的一位高中同学告诉本刊,严冬冬在高中时跑步甚至能把自己绊倒,身体协调性并不好。在他的登山圈朋友们看来,严冬冬学新技术的能力没有周鹏好,动作灵活性和技巧性也都不如周鹏。“他看自己攀岩时进步慢,还对我说,‘我在电脑上打字比别人要快很多,但攀岩时手怎么就不行了!’”严冬冬的朋友“燕山老道”说:“但他会‘死磕’,一天一直会磕这条线路,下来后手皮都掉了。他攀岩时最大的特点是,一遇到难点,就能听到他从高处大叫。”严冬冬对自己严苛地训练,从而在体力上弥补了不足。他的高中同学说,从高二开始,他就有意识地进行体能训练,每天下午晚自习前有一个20分钟的课间休息,严冬冬会雷打不动地在操场上长跑,400米的跑道他会跑二三十圈,还要练引体向上和双杠。高一刚入学时,严冬冬个头不高,偏瘦,等到高三毕业时,同学已经看出了他的肌肉块。在清华登山队里,他的体能也并不算突出,他的师弟马隆祥擅长跑马拉松,在校登山队时,成绩比严冬冬好很多,但严冬冬至今仍不间断“昼伏夜出”地长跑,去年他的马拉松成绩已经超过了马隆祥。
李爽说:“他跟我们说,‘我做什么事情都不是很有天赋,我最擅长的是忍耐和坚持’。”今年4月,一帮朋友组织去阳朔攀岩训练,“燕山老道”也去了,他回忆说,当时冬冬手受了伤,没办法再训练。“他说‘那你们玩吧,我去划水,我可以划到柳州,如果顺利的话我可以划到深圳’。当时别人都以为他在开玩笑,没想到他走后每天发一条微博,连发了十几天,最后真到了深圳。”在严冬冬的微博里,这段划艇之旅为期12天,行程达614公里。
严冬冬是当年鞍山市的高考理科状元,他的高中同学回忆,在高中期间他95%的考试都排名年级第一,“他强就强在每一科都很好,不仅是理科成绩非常突出,英语、语文也都不差”。同学说,他们并不认为严冬冬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但他会“强力地背单词、强力地做题、强力地锻炼”。严冬冬小学时上的是培养小神童的“超常班”,学制4年半,再加上他比别的孩子早入学一年,到了高中时,他比大多数同班同学要小一岁半。“他成绩好、年龄小,有时候觉得需要用一些与众不同的方式来保持自己鹤立鸡群的地位,让自己显得特立独行,所以有时候行为就显得很怪异。”同学说他忍耐力非常好,有时候下大雨,所有人都撑着伞走,只有他在雨里硬挺着不疾不缓往家走。鞍山的冬天也非常寒冷,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温度下,严冬冬穿的和别人秋天时一样多,不过是“一件校服,里面加一件衬衫”,“这也可能是他的一种自我挑战”。
追求的自由
严冬冬的朋友都说他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人,他把和周鹏的组合叫做“自由之魂”。冬冬在博客里写道,如果以后给自己印名片,上面的头衔就是“自由登山者/自由职业翻译”。在稳定下来以翻译作为营生手段后,严冬冬感觉非常满意,尤其是在下定决心只翻译自己喜欢的书籍之后,他的幸福感大大增加,他曾说,觉得自己更加自由了。
严冬冬在高中时英语成绩就十分出色,他的高中同学说,当时在同学家用电脑测试英语词汇量,从来没有人能超过他,他的单词量当时已经达到2.2万个。他翻译出版的29本书大多属于登山类,有时任务重,一个星期就是十几万字的翻译量。周鹏说,2008年严冬冬的翻译量最多,有100多万字的原文,今年的计划也差不多达到了这个量。
“登山、翻译、阅读这三件事在他脑子里装得满满的,容不下别的事。”严冬冬的好朋友李兰对本刊记者说,“他不愿把精力分出来,登山时就一心一意。他说以后也会去体验刻骨铭心的爱情,但一旦谈恋爱,脑子里就装不下登山。”李兰曾经是北大山鹰社的队员,和严冬冬一样,都是在大学时开始接触登山,接着便不可自抑地疯狂迷恋于此。她是采访中唯一能把严冬冬的“自由”讲明白的人,她说这是因为两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一样。两人原本也是一起登山的伙伴,但之前因为发生争吵而不再合作,李兰说因为两个人性格都太强了,谁都不肯让步。她原以为矛盾终会冰释,严冬冬是自己可以相伴到老的攀登队友,虽然她比严冬冬大6岁,但她把严冬冬当做自己的人生导师,是严冬冬让她认清了攀登的意义。
“他是一个能内部循环很好的人,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外部支持。”李兰说,“思想上很早丰富起来的人,一定会要求自己是个强者,一定不愿意自己在身体上是弱的,不愿面对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分离。同样,在国际上顶尖的攀登者中,往往都是一些小时候身体弱的人,为了克服困难,最终选择了登山。”李兰说,她和严冬冬都是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并不强大的身体,至于接触登山,那可能的确是个巧合,“但这项运动特别接近生命的极限,当死神在你耳边呼呼吹气的时候,你越是能深刻地体验自己的生命”。
李兰说:“周鹏的技术是一流的,但冬冬是有强大的心理优势的,他讨厌自己的胆怯,他一直都在和自己对抗,每一次胆怯之后,他都会让自己变得更勇敢,因为他坚信自己有改变的力量,是他主动选择了山,他希望在这种生死边缘能够仅凭自己的力量控制得很好,他不愿被自身之外的任何力量所牵引。”
严冬冬在翻译完成让他受益匪浅的《极限登山》一书之后,在博客里认真地写下这样的文字:
最初,我之所以会选择极限攀登作为事业,是因为我心中充满了愤怒——针对这个世界,针对我的家庭,以及我的未来。我选择攀登作为自我表达的方式,是因为这样可以显得高人一等……通过努力,通过不懈追求,我在登山过程中逐渐改变了自己。是山教会了我诚实,也是山让我明白,我必须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因为失败意味着严重的后果。山成了我检验自己的场所,每当我意识到自己还有所欠缺,就更加努力地投入学习和训练中去……通过不停的测试和训练,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攀登心态——一种积极的冥想状态。有时在攀登中,我会进入一种意识与无意识并存的状态,身心完全与山融为一体,在这种状态下,我完全不可能犯错或是脱落,能读懂搭档的思想,甚至完全不受重力的影响——因为我已经完全忘我,与山融为一体了。 自由登山者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