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与电
作者:邢海洋5月进出口激增,汽车销售也回升,全国主要城市的房地产均现小高潮。可这些好消息都抵不住堆积在秦皇岛码头的煤山,令端午节前的资本市场愁云惨淡。全国80%的能源来自煤炭,发电更是以火电为主,煤炭的滞销意味着火力发电机停转,电力供过于需。无需借助统计部门的数据,直观便可得到的宏观经济的信息。
截至6月21日,全国煤炭价格已经连跌7周,环渤海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5500大卡)由4月25日的787元/吨,持续下跌至729元/吨,降幅7.3%。尤其6月中旬以来,国内各大港口煤炭库存量创出历史新高,秦皇岛港电煤存量一直保持在940万吨的高位,几次逼近941.5万吨的历史最高点。由于场存压力过大,大部分港口煤炭堆场已经关闭。高库存迫使煤价出现了“断崖式下跌”,最近一周煤炭周跌幅达3.06%,创下了该指数自2010年10月创立以来最大周跌幅。仅在去年11月中旬,该指数还高达860元/吨。
煤价下行,电企最受益,过去是“电求煤”,如今“煤求电”。不过电厂的消化能力毕竟有限,全国重点电厂存煤9313万吨,同比增长了48.3%,可用28天,两项指标均为历史最高水平。电企真正从廉价的煤炭资源获益,还需看其生产能力是否充分发挥,实际上,正是因为用电量萎缩,才导致煤炭大量堆积的。今年前5个月的用电量相比去年同期两位数的增长,明显坠入低谷,尤其是占发电量八成以上的火电,今年4、5两月甚至分别出现了0.4%和1.5%的同比负增长。工业用电量一直以来被看做是工业复苏的重要先行指标,低迷的用电量传递出工业企业相对冷清的开工状况。
有一种观点,煤炭的跌价并非需求“惹的祸”,乃是过度投资产能过剩所致。10年来煤炭等能源价格节节上升,引来资金疯狂投入。2011年全国原煤产量35.2亿吨,比2006年的23.3亿吨多出50%。而以煤炭从投入到产出的3~5年的周期推算,这些陡增的产能还要记到更早入行的煤老板的账上。据有关部门计算,2001年起,煤炭投资热潮持续高涨,至2006年10月,全国煤炭业5年内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5亿元,绝对投资总额比前9个五年计划时期投资总和还多555亿元。而后来的“十一五”期间共完成投资1.25万亿元,又数倍于“十五”期间,再加上2011年的4700亿元,共计1.72万亿元。按800元/吨产能建设计算,这些投资可形成产能21亿吨。21亿吨产能,均将在未来几年释放出来,“十二五”末期,产能突破40亿吨,甚至45亿吨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从需求方面看,虽然我们已经成为煤炭净进口国,去年全国煤炭净进口达1.68亿吨,但国家能源局预测,到2015年全国煤炭年需求为39亿吨,若近年来煤炭业的大笔投资全部释放,肯定会供大于求。其实,即便不考虑几年后的产能大过剩,2008年以来的淘汰落后小煤矿、民资出局也带来了煤炭业格局的改变。小煤窑通常开采的煤层难度较大、交通不便,它们的退出意味着行业成本的下降。2012年,最大的60家煤炭企业将占国内煤炭总产量的80%,而2008年这一比例仅比50%多一点。
可煤炭产能再放大,短期内仍无法彻底改变煤炭净进口、供不应求的现实。今年一季度煤炭净进口八成多,创下5853万吨当季净进口新纪录。海外市场能源产品价格下降更甚于国内,以至于海外采购挤压国内市场,过剩的产能与外购一道对煤企形成压力。这一时点,煤炭的价格反映的更多的是当下海内外宏观经济不振的事实。尤其是动力煤消费,这一与宏观经济息息相关的指标,同比增长7.1%,较去年同期增幅下降约4个百分点,彰显工业企业的运营窘境。
更令人担忧的还不是煤炭消费和发电量等几个疲弱的数字,而是数字间的背离。今年全国用电量一直低迷,而工业增加值却保持超9%的正增长。这与本世纪以来电力消耗增长超过经济增速的经验相背离。这一现象曾经出现在2008年末2009年初全球经济的“休克”期,现在,欧债危机的紧要关头,国内面临增长失速的风险时又再一次出现。经济停滞期,高能耗行业的停工潮的确会带来用电量的加速下滑,但在统计数字不能完全反映现状的时候,全社会用电量与增长率的背离,还是提醒要利用更简单直接的数据理解我们所处的经济环境。港口堆积的煤炭,比工业增加值更能使人们看到增长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