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Boss有个约会

作者:孟静

(文 / 孟静)

我和Boss有个约会0( “步步为赢”节目录制现场的雇主团成员 )

目前全国播出的求职节目还不算饱和: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东南卫视的“步步为赢”、中央教育一套的“职来职往”,以及贵州台的“中国职场好榜样”。这几个节目把市场进行了细分:“职来职往”针对应届毕业生;“非你莫属”提供的职位主要是底薪三四千元的助理、文员;“步步为赢”走高端路线,推出一系列年薪百万的高管岗位。虽然表面上看似“各求其职”,但几个节目内部竞争依然激烈:比雇主团阵容,比求职者表现力,比业界口碑,比收视率影响度……以至于近期微博上掀起了“对求职节目互相竞争怎么看”的投票。东南卫视总监叶雄彪也承认:“‘步步为赢’开播时间最短,能赢得现在的美誉度我们做了许多努力。给最精干的团队,给更多配套资源,马上还要举办200场全国各地高校的大型地推活动,甚至还考虑推出国外专场。可谓倾全力给精英和老板们搭建对话平台。”

具体分管节目的东南卫视副总监洪雷则在“步步为赢”推出时分析过当下的市场:“中国观众更接受有温度、能体现情感诉求的节目。求职节目和之前大热的婚恋节目其实是同一个框架:节奏快、简单,像短剧,十几分钟解决一个悬念;每个求职者都是一个故事,有很强的新鲜度。”

以往的职场节目里,老板是访谈主角,他们侃侃而谈人生际遇、经营理念,而求职节目里一水排开十几位老板或各种总监,每个人捞到说话的机会并不多,镜头更集中在先天弱势的求职者身上。

本刊记者观看了“步步为赢”的一场录制,时间长达三四个小时,而一个下午通常要录两场,有时甚至三场,熬到深夜是常事,老板们有时要挤在一堆吃盒饭。有些嘉宾是长期固定、场场不落的,如果老板只是派HR(人力资源)出镜,或者中小型企业为了宣传还可以理解,不过事实仿佛并不全是这样。

“步步为赢”的头几期节目请到了很多国内顶级企业的一把手,尤其是福建本地声名赫赫的企业——恒安、七匹狼、特步、匹克……内中不乏富豪榜排名前100位的企业家。假若之后录制时间对不上,他们也会派CEO或是接班人出席。制片人李季说:“大企业尤其是国企打宣传不必通过我们节目,如果只是老板之间的交流,也不用这样耗费时间的方式。”按这样分析,节目组很坚信,老板们确实是带着“周公吐哺”的爱才之心来参加节目的。

我和Boss有个约会1( “步步为赢”节目主持人樊登和求职选手 )

作为常任雇主团的一员,光彩投资集团副总裁吴声从另一个角度承认了这种说法。他说:以前他会带着下属参加聚会,下属就被他人挖走了。他意识到老板有1/3的工作是用人,用什么样的人也是一种企业文化的传播。他发现求职者对自身的定位和企业对他们的定位是不一样的,他觉得有必要宣讲企业需要哪些人。当然他需要的主要是高管,这也是其他求职节目不能满足他的,因此每当嘉宾应聘比较初级的工作时,他就很不“感冒”,早早灭灯。

主持人樊登在开场白里说:“据统计,每个助理岗位就有70个人竞争。”就业形势只是对底层求职者严峻,有一期节目,恒安集团的老板许连捷在场外观看,一位求职者才上来两分钟,他就急着给台上的助手发短信:务必将此人拿下!

我和Boss有个约会2( “非你莫属”节目录制现场 )

比起HR,老板会打破职场教科书的概念,他们没有理论,只有经验和直觉,几分钟就能决定用不用这个人。有些求职节目的常驻嘉宾实质是负责公司宣传的市场或人事部门负责人,他们的优势是形象、气质佳,谈吐伶俐,适合电视表现。很多企业的一把手从没上过综艺节目,不知道怎样抢镜,但他们敢于拍板,每句都是大实话,出镜久了也会散播另一种个人魅力。

这天的求职者有三名:56岁的大学退休女教师、创业失败的设计师、想要挣脱父母安排的女研究生,听起来都是有故事的人。本刊记者看了其中两人的现场,女教师曾是首都经贸大学的教授,求职方向为营销总监,目标薪金100万元。最后为她留灯的是一家著名的咨询公司和一家新晋美容设计公司,前者是她要求的市场总监职位,年收入可达百万,但要保证为公司带来相应的利润;后者是化妆学校的校长,起步月薪1.2万元,年底可分得年利润的25%。老师最终选择了后者。

编导在女研究生的人物评价里写下:“应试教育的悲剧人物。”主持人樊登开始觉得这样的用语太主观,做完节目后他说:这个评价很准确。学医的女研究生最大的心愿是摆脱父母为她选择的专业,她想找一个年薪5万元的销售工作。讲到被父母逼迫的痛苦时她哭了,老板们留下了5盏灯,女研究生却哪家也不肯去。她语无伦次地感谢了一番大伙,却又给不出放弃的理由,后来说:“底薪能再高一些吗?”而实际上这些工作的底薪与她事先写下的期望值基本是相符的,平素温吞的主持人几乎要发火了。

节目结束后,老板们纷纷为这个女孩找借口。有人说她从未自己做过重大选择,有人说留灯的企业太多造成她坐地起价,还有人说她真是典型应试教育下长大的一代。讨论很是热烈,能看出他们并不仅仅把节目当做一场秀,而是希望借此进入年轻人的世界,其中一位老板对着台下的“90后”观众说:“我们很想理解你们,也希望你们能理解我们。”

樊登说,如果仅仅为了节目噱头,找几个凤姐式的人物来吵架是最快速有效的,再经过剪辑,进行病毒式传播,能够极大地刺激收视。但显然,标榜“与精英和老板同谋未来”的“步步为赢”不想也不能做类似洒狗血的事。

事实上这样的“职业素人”非常多,甚至有专人代理这类人群,他们游走在情感、征婚、求职各类节目,真正的目的是出名求财。有一位选手先在“非你莫属”找了一份兼职工作,又在“步步为赢”拿到“邀约”后,提出要先去支教一年,企业也答应了,不久后他出现在另一档知名求偶节目里,并且用公益的悲情形象成功牵手女嘉宾,然后被网友们揭发。

在这之后,节目组对报名者开始做严格筛选,搜索他的资料是否造假,是否参加过其他节目,甚至连是否有网络炒作嫌疑也成为前期考察范围。节目组同时也做了一份“入职跟踪”,每个求职成功者之后与企业的联系他们会记录在案,并且在其他期节目中选择性播出。假如一位选手确实真心求职,但也上过同类节目,他们也不排斥,只是会在节目开篇道破谜底:他参加过某某节目。

照理这不是一档电视节目的职责范围,那些职业素人熟稔电视流程,伶牙俐齿,每人都有一套动人的身世,非常出效果。但洪雷认为节目是需要戏剧化呈现,只不过,真诚依然是首要前提。“求职节目还是要践行社会责任,不能纯粹为了收视率。”

樊登本人是北京交通大学的老师,带本科生和EMBA。他经常用节目中的例子教育本科生们不要把责任推给教育、推给父母。“年轻人有消极心态,总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年纪大的求职者有路径依赖,看重过往荣誉,缺乏学习和放下身段的能力。”这是他在主持中发现求职者最常见的毛病。

他主持过情感节目,曾经有位41岁的啃老族,幻想给明星写歌词,让妈妈打十几份工作养活他,樊登把这个例子讲给节目组听,“步步为赢”表示对此人感兴趣,樊登抗拒地表示:不要让他来,不要让这种人红。这人还是来了,收获了一堆老板们的愤怒,不为所动地离去。职业素人的神经比没有电视经验的老板们强大。

同时,这也是求职节目和婚恋节目的相似之处。表面上看,它们的功能是娱乐,实际每个人的故事里折射了社会现象、人生百态,看戏的人投入,演戏的人抽离。

某些选手为了面子好看,即使对台上雇主提供的工作不满意,也不明言,先是勉强接受下来,事后反悔。节目组总结了哪几类求职者更受雇主和电视台的欢迎:首先要有特点,比如有一位退伍、浑身是伤的特种兵,他要找营销、策划等一些他完全没有相关经验的工作,但很多雇主都喜欢他,因为他坚定、简练、忠诚。樊登说:“商业社会不要高智商,要的是兢兢业业,态度更重要。”

另一种自然是俊男靓女,有一位学历高、长腿漂亮的“海归女”就非常受欢迎。如果连续播出三位男选手,收视率一定下降,三位女选手就未必,所以现在节目组都搞“插花”,通常每场是两女一男。一方面因为女生可以示弱,另一方面雇主大多是男性。

第三类人则是能体现主流价值观的。他们在传统招聘市场可能根本没有面试机会,长相不佳、学历低、无相关工作经验,但通过几分钟的电视介绍,他们也许在道德上有闪光点。有位求职者14岁兄嫂离婚,他靠打工、种菜养大侄女,30岁来到北京,梦想到大城市开始新生活。HR未必会为他的故事感动,因为他违背了用人准则,但老板们不在乎。电视把传统招聘中不大会涉及的道德问题放大且凸显出来,成为左右用人的一大标准。

像之前那位啃老族,有老板提供了他要求的职位,那位老板问他:“我给你的薪水比你预期的高,你会拿出第一个月多余的工资给你父母吗?”啃老族说:“我已经很孝顺了,给他们,他们也不会花。”老板立刻收回了雇用意向。

樊登发现:能找到好工作的人都是因为心态好。他很讨厌市面上流行的教人钩心斗角的职场教科书,他把自己的节目定位成“为职场注入正能量”。耀莱国际的市场总监管筝则希望他们能为求职者捋顺思路。求职者与雇主在起薪点上有很大的分歧,正如前文中放弃几份工作的女研究生,她认为底薪三四千元“侮辱了知识分子的尊严,花这么多钱上学总要有一份对得起这些钱的薪水,何况物价上涨这么多”。

管筝承认,前几年确实有企业对应届毕业生开出8000元、1万元的底薪,但这两年回归到4000元左右,哪怕是待遇优厚的“四大”公司。他自己也是“海归”硕士,1984年出生,比这些求职者大不了几岁,从学生起就开始工作,在耀莱公司做了8年。他给这位姑娘讲起自己的经历:第一天入职时是助理,帮上司买星巴克咖啡,每月工资1000元,这种状态持续了一年半。他的本意是想告诉求职者:你的起薪点并不低,之后的表现才能决定你真实的收入。但显然这姑娘接受不到他的讯息,却反驳他:如果你给我的职位是在大老板身边工作,我不要钱也行!这是目前很多年轻人的通病,他们会向雇主提问:你能给我什么?却从不说:我能为企业做些什么?

管筝向本刊记者感叹说:按照企业招聘程序,销售、助理这样的岗位无论经过多少轮面试,也是不可能见到一把手的,第一份工作的薪水并不重要,机会更重要。电视节目给了求职者最快捷的渠道,却让他们以为一切理所应当。也有一些清醒的求职者。有一位,其他老板给出了10万元年薪,管筝这里只给出4万元,但他却选择了管筝,他没有选最贵的,而选了最适合的。另一个普遍问题是有特殊技能的求职者很少,大部分人的意向都是市场、策划、助理这些他们以为的万金油岗位。

电视招聘或许破坏了传统求职的公平性,樊登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能够上电视的经过了层层筛选,并不比传统求职更容易。”他对本刊记者说,他对求职类节目有一个很有趣的概括:“就像法国电影一样,在正常人身上寻找不正常。” 樊登Boss步步为赢约会有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