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农家书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阮红松)
“农家书屋”解决了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这显然只存在于一些贫穷落后山区和交通欠发达地区,而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现在因为网络购书的便利、乡镇经常性的民间书展,已基本解决“买书难”问题。有了书,“借书难”和“看书难”不再成为主要问题。
由于人们大都还停留在以前的认知上,认为农村是缺书的,这就给“农家书屋”带来了无尽的麻烦。城里什么书不好卖,就往农村送;党政事业单位“献爱心”,送的书更是五花八门;地方文化“名人”买书号出版的书,首先也是折成现款送“农家书屋”……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现在“农家书屋”不缺书,而是乱书为患。如果真要说缺书,那是缺种类,无论走到哪家书屋,都会发现书的种类单一。政策法规类书多,农业科技类书多,地方“名人”出的书多。往往出现同一部书被多次赠送的现象。笔者曾在一家书屋的书单上发现,一名退休干部的打油诗集被不同部门赠送了5次,共50册。包装精美,价格惊人。如此这般“塞”书,书屋不再是书屋,成了杂货铺。
“农家书屋”现在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看书难”,而是要找准农民的阅读需求,激发农民的阅读兴趣。首先,要弄清书屋的读者对象。“农家书屋”的读者对象,根据现在乡村人口的结构现状,主要分为三大块:老人、中年妇女、少年儿童。又根据普遍的阅读兴趣调查,农村老人喜欢的书籍为农业科技类、保健类、历史类等,农村中年妇女喜欢的书籍为情感类、美食类、生活指导类等,农村少年儿童喜欢的书籍为连环画类、科幻类、故事类等。良好的藏书结构配备,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基本条件,如果书屋不是搞表面工作,不是配合检查的摆设,不是形象工程,就应该这样配备书籍。很多村干部抱怨,村里没有选择书的权利,人家送什么就得收什么,不好意思拒绝。有限的书屋场所,不需要的书成灾,很多都没地方上架。而上级相关部门检查,只要看到书屋书多,就满意了,至于是些什么书,从没有人过问。书屋的场所也很成问题。笔者看到,有的书屋设在村小卖部后面,农民买东西,顺便到里屋翻一下书;有的书屋设在村会议室一隅,一般读者根本不敢进去;有的书屋设在村小学,常年门上一把锁,有人来或遇上检查才开一下门……
综上所述,真正办好“农家书屋”,只唱高调,只重形式,肯定是不行的,生搬硬套政策也不行。俗话说,自己的事自己办最牢靠,对“农家书屋”农民自己要热心,要当主人,要表达自己的意愿。“农家书屋”不是政府要办的,也不是上级有关部门给的,是我们自己需要有这么个读书的地方。 书屋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