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回的“美味”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李秀荣(北京))
记得韩国电影《食神》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男人念念不忘在服兵役时吃过的一碗非常美味的方便面。他找到当年为他煮面的老战友,希望有生之年再品尝一次。但是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他却再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在他临走前,老战友递给他一个包裹,里面有一包普通的方便面和一张字条,字条上写着:“要在最饿的时候吃,一定要在最饿的时候吃!”
不过我想,即使他在最饿的时候吃,恐怕也无法找回当年的美味了。我一直相信,美味是需要心境的。不然美食当前,怎么还有“食不甘味”一说?而心境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东西。也正因为如此,有些美味只能永远保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再也无法找回。
前一阵孕期妊娠反应,经常吃了就吐,被折磨得没了脾气,饿得奄奄一息。那一个多月我最大的幸福就是怀念从前“饕餮无度”的日子,经常晚上睡觉前,揉着饥肠辘辘的肚子,跟老公如数家珍般地搬出从前吃过的“美味”。其实说是美味,只不过是些再平常不过的东西,只是很久没有再吃过而已。从小时候家乡的汤面、凉皮到上了大学路边小馆子里的酸菜鱼、茄子煲,口水吧嗒吧嗒流了一枕头。由于我对凉皮思念成疾,而南方又没有这东西,偶然发现网上竟然有卖的,欣喜若狂。于是我鼓起勇气,从网上买了不少,天天掐着指头算快递什么时候到。然而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味道与记忆中差远了,勉强吃了几份,剩下的全扔给老公解决。
人就是这么奇怪的生物。刚上大学时,我曾有120多斤,这是我人生中体重最为巅峰的一段日子。那时候,我刚刚摆脱高中枯燥的学习生活,逃离父母的唠叨和管束,从西北小镇来到千里之外的南方大都市,感觉一切都是新鲜的,一直都特别振奋。也不知道是不是食堂的饭菜没有油水的原因,我经常吃过饭很快就饿了,于是晚上经常加餐。那时候我觉得没有不好吃的东西,现在看来是垃圾食品的火腿肠、方便面,在那会儿都觉得美味无比。周末我们宿舍6个人一起出去聚餐,总是服务员端上第二道菜的时候,第一道菜就已经被一扫而空,速度之快让人咋舌。记得那时大家的最爱是酸菜鱼,鱼当然是很快就没有了,可是酸菜也不能幸免,被挑得干干净净,有时连汤都不剩多少。到了第一个学期末,大家都胖了不少。我寒假回家时,我妈惊诧地望着我:“你被充气了吗?怎么胖成这样?”
那时的日子是美好的,我们一边嚷嚷着减肥,一边使劲地大吃大喝。虽然“大四”时,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但毕竟年轻,总是意气风发的,聚餐时胃口依然不差。
大学毕业后,我经历了工作、考研,又来到了一个更南边的城市学习、生活。依然是在校园里,然而心境却大不相同了,同学里,有不少是工作之后再考研的,望着他们已经有些老成的面孔,意识到自己也不再年少。跟舍友一起出去吃饭,经常是剩很多菜,大家的理由都是相同的:“饱了,吃不下了。”这时我才突然发现,我的胃好像变小了,有时候一碗米饭都吃不完。大家吃饭的时候也不再专注于吃,而是谈论着我们都即将面临的问题——毕业了如何找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嫁个还不错的男人,或是,无奈地离开这个城市。
转眼我毕业也一年多了,早在“研二”的时候,体重就已经跌破100斤,毕业后更一度缩水接近90斤。从前总是为减肥而烦恼的我,现在想的是怎么增重,怎么让肚子里的宝宝长壮点。可是,我总是觉得没什么好吃的,即使在这特殊时期。于是吃饭变成了我的任务,我只是为了吃饭而吃,没有什么美味而言了。
不知道我能否代表大多数的现代人,也许我是个特例,也许是我的心理和生理的联系太过敏感。不过我想,在现在这个社会,之所以找不回那些“美味”,是不是因为我们似乎总有比吃饭更重要的事。就好比现在,我的宝宝还没有出生,我就为今后该如何培养而焦虑了。 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