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的“太平洋穿越剧”
作者:宋晓军(文 / 宋晓军)
( 美国总统奥巴马 )
在奥巴马与吉拉德宣布美国将派250名海军陆战队员进驻澳大利亚达尔文附近的军事基地后,包括《悉尼晨报》、《澳大利亚人报》等中外媒体就不断打电话问我同样的问题:“围堵中国”还是“牵制中国”?我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很多记者已经被民主党为奥巴马设计的“太平洋穿越剧”带入了“剧情”。于是我只能被迫做了一把“剧评人”。
12月7日,是日本袭击珍珠港70周年,也是美国成为真正世界超级大国的起点。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奥巴马主导的APEC恰恰就是站在70年前的这个起点上。而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恰恰也是麦克阿瑟将军从太平洋反击日本的基地(尽管尼米兹将军率领的海军起的作用更大)。有意思的是,如果按照这个穿越的剧情设计,一定有一个角色该是当时的日本。若回到现实的新闻报道中再去寻找,那么答案无疑就是中国。对于不太了解军事历史的人来说,中国“等于”当年的日本这个“剧情”还真可以强行演绎下去。比如根据1922年英、美、日、法、意签署的《华盛顿海军条约》,美国和日本确立了5∶3的战列舰吨位比例,按此比例远离太平洋的美国暂时与日本达成了海军力量的平衡。1930年该条约又延长了5年。1934年,国内制造业起飞的日本派出了海军少将山本五十六参加伦敦海军会议续约谈判。1936年谈判破裂后,山本便把希望寄托于舰载航空兵。到1941年,日本和美国航空母舰的数量是10∶7,在太平洋地区是10∶4,海军飞行员训练时间是700∶305,日本海军的“零”式战斗机对美国海军的“野猫”式战斗机也拥有机动性、航程和火力优势。由此才有了开始所说的“剧情背景”。
可现实是,即便是美国军费按照最“残酷”的方式削减后,中国海军目前的舰艇也远不能与美国相比,同时中国的工业品出口在国际上具有很好的竞争优势。按照联合国相关资料统计,恰恰是在奥巴马宣布自己是“太平洋总统”的2009年,中国制造业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占全球总量的15.9%)。但问题是5年后甚至10年后呢?这恰恰是奥巴马导演这部“太平洋穿越剧”的关键。在奥巴马推出“再工业化”、“充分就业法案”以及不断与国会一起敦促人民币升值之时,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在今年8月拿出了一份15页的题为《制造业重返美国》的报告。该报告经过“科学”的论证指出,到2015年,在美国销售的商品中,美国本土制造的产品在成本上将可能优于中国,到2020年美国将会重执全球制造业牛耳。那么,按照美国与日本当年争夺东亚市场的逻辑,美国在军事上做好预防中国“变成”当年日本的准备也是能说通的。因此,无论是此前的南中国海搅局,还是TPP及逼人民币升值,都可以说是为配合奥巴马这幕“太平洋穿越剧”而设计的“剧情”。可如果再回到现实中看,就会发现奥巴马从澳大利亚前往巴厘岛参加东亚峰会的一路上,一直在不断地强调根据他提出的出口翻番计划(1.57万亿美元攀升到3.14万亿美元),到2014年亚太地区将为美国解决500万人的就业。实际上,这才是奥巴马这幕“穿越剧”真正的台词。
话说到这儿,这种“剧情”可能会让很多中国人听上去很“狗血”,但未必不能为奥巴马的连任争得选票。如果我们再回到这幕“穿越剧”起点的上世纪40年代,按照当时美国的设想,确实有击败日本后将战后中国作为美国工业配套基地的思路,但后来由于中国革命的惯性和苏联的攻势,这个思路一直被延续到了1979年后的10年中才得以部分落实。“冷战”后,美国曾试图借助台湾改变其在西太平洋“东北强、东南弱”的局面,但“9·11”的发生让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10年后,轮到奥巴马在一片金融废墟上接手美国时,中国经济已蜕变成了由比1949年总人口还多的工业人口推动的工业洪流。在这个意义上看,奥巴马所在的民主党政府费尽心思打造的这部历时9天的“太平洋穿越剧”,可能也是现实的选择。或者说,这是民主党在挽回“失去的10年”与2012大选之间的窗口期的最佳选择。
听完我的“剧评”后,有记者问我,都在报道这事该怎么办呢,我说电视上刚刚报道了一位被网民称为“神八哥”的年轻人在指挥“神八”飞船时淡定的画面,那记者怎么就不能多想想中国人在自己创造的工业洪流中,如何保持一份像那位25岁年轻人的淡定呢?■ 太平洋穿越奥巴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