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马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一杰)
其实平时我过马路的时候已经很小心了。从小就被教育得很好,我也很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先看左边,再看右边,这样才不会有危险。尽管如此,每次过马路时,我仍是紧张不已。有红绿灯的马路,我会四处张望,生怕有闯红灯的司机与时间赛跑,我作为遵纪守法的公民也做好了灵活遵守交通规则的准备,随时给着急的汽车让路。倘若遇到没有红绿灯的马路,我就更是不知所措:和亲戚朋友等熟识的人在一起,便拉住对方的手或者衣服;独自一人,便假装熟人般,挤在路人旁边,紧贴着他过马路。这种情形持续至今日,仍未有改观,反而变本加厉了。
在办公室与食堂之间的那条马路,我每天若干次必经之路,有一条人行横道,但没有红绿灯。这条路不宽,但因与城市一主干道平行相邻,于是成为不少司机躲避交通堵塞的便捷通道。也许是受够了主干道上烦人的堵车,开在这条道路上的汽车总是满载着司机们心旷神怡的轻松心情,风驰电掣,一路呼啸而过。为了照顾司机们难得的好心情,我也只能委屈自己,在过马路时格外小心了。
某日,我正要过马路时,听到救护车笛声由远而近,心里不由得为这条道路的通畅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欣喜不已,于是静候救护车通过。救护车急速驶过我面前,突然,几乎是与此同时,一辆出租车窜出来,灵活地超过救护车,得意地扬长而去。我不由一惊:幸好听到救护车笛声而止步了……救护车真是可以救人命的车辆啊,倘若没有救护车笛声的保驾护航,我不知是否早已葬身出租车车轮了。
已经习惯了远远看见有车来便止步,这种安全意识虽然浪费自己的时间,但是经过实践证明确实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有一天,却发现这有时也是非常浪费时间的办法。某日,看到远处有车,止步,许久,车缓缓驶来,竟然在我面前停住了。我一时不知所措,反应了数秒钟,推断可能这是汽车让我先过马路吧,迟疑中抬脚走过马路,回头一望,颇有礼让精神的汽车才重新启动上路。定睛一看,奔驰,胡乱推断一下:原来人的素质是与财富成正比啊。再仔细一瞧,澳门牌照的奔驰车,原来人的素质还是与固有习惯相关联的啊。
在澳门过马路时,我就常常忘记汽车是靠左行驶的,“先看左边,再看右边”的过马路法则已经不再适用。每次过马路时总是忘记过马路的安全法则,待到反应过来时已经被小惊吓出点冷汗,连忙转头看右边,却赫然看到已经停下来静候行人通过的汽车。小惊吓出的冷汗即刻便化作一丝优雅的舒服了。走在澳门这座小小的城市,感受着城市踏实稳定的脉搏,我的心脏也有规律地跳动着。过马路不需要慌张、惊吓,就好像在这座幽静的城市中慢慢地观赏风景,感受风土人情一样舒缓、惬意。
而回想一下某次在北京的交通经历,便与澳门的优雅和舒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刚到北京,不习惯大城市的车水马龙,那一次,在西直门附近下了公交车,很快就被纷繁复杂的立交桥弄花了眼,再加上炎炎夏日汽车玻璃的反光闪烁,头很快就晕起来了。当然,这应该也与汽车尾气的熏蒸有关。眼看着目的地近在眼前,却不知道怎样走过去。没有找到天桥、人行横道、地下通道等等便于行人通过的设施,只能硬着头皮横穿马路了。眼前的每一条小道却好像一道道鸿沟,上面行驶的汽车一辆接一辆。虽然道路处于半堵车状态,汽车都略显艰难地挪动着,但想要见缝插针穿行而过,我一来没胆量,二来实在是没能力。前一辆车刚启动走出了几米,后一辆车马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窜上前来,紧随其后。就这样,时间就在迟疑中流逝,我干着急却没有办法。
当然,相比起来,有红绿灯的马路还是好过多了。只要有耐心,等5分钟乃至10分钟,就没有过不去的马路。对于我这样一个不会开汽车,自行车都骑得战战兢兢的“车盲”,任凭左转右转调头直行、红灯绿灯黄灯闪烁变换,我只需要站在简简单单的十字路口,紧盯着马路对面的行人指示灯就足矣。无论周围车流如何变换、人流如何涌动,我不为所动,坚持按灯行事。可有的时候,与等候的时间相比起来,过马路的时间却太短了。
有一次,眼看着行人指示灯的数字就要归零了,背负重物的我紧赶慢赶,还是没有走到马路对面的安全岛上。面对滚滚车流,我就像一只小蚂蚁一样孤立无援,这时候行人指示灯变红色了,紧接着马路上亮起了绿灯,排在第一位的汽车立刻启动,一马当先冲在前。原本以为司机能有一些怜悯之心,借我几秒钟让我通过,没想到他分秒必争,吓破了我的胆,以至于我奇迹般地跳着躲开了。
后来又有一次还是过这条马路,我前面走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走路颤颤巍巍,胸前还抱着两瓶酒。想到我那次吓破胆的经历,看着老大爷这一点都不矫健的步伐,我正犹豫着要不要上前帮忙搀扶一下,最起码两个人的目标能明显一点,不至于让那追赶时间的司机又视而不见。这时,只听一声大喝——“嗨!”老大爷腾出一只手,冲着等红灯的汽车做了个制止的手势,然后继续悠然地前行了。■ 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