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亿小时的“认知盈余”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1万亿小时的“认知盈余”0( 出发吧@咖啡馆开业之初,在知乎网站上曾广泛征求意见,90个人义务为这家不知道是谁开的咖啡馆出谋划策 )

三里屯Village路口向北500米,最近新开了一家咖啡馆,叫“出发吧@咖啡”。8月的某一天,“知乎”的胡维收到这家咖啡馆的主人发来的私信,说他根据知乎里“你心目中一家好的咖啡馆应该是什么样?”下面的90个回答而开了这家咖啡店,开业时希望知乎的同学可以来光临,享受免费咖啡。在知乎里确实还能找到那个问题,回答的人里有开过咖啡馆的朋友,有常在咖啡馆会客、工作的朋友,还有擅长室内设计的朋友等等。

为什么会有90个人义务为一家他们根本不知道是谁开的咖啡馆出谋划策,而且分享的都是亲身经验和靠谱的判定?在前不久出版的克莱·舍基的新书《认知盈余:互联时代的创造力和慷慨》中,作者提到了大家共同出谋划策,帮助建立一家理想中的和每个人没有直接关系的咖啡馆这种类似现象,为什么会在今天的互联网上越来越多。舍基的第一本书很多人都知道,叫《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在新书中他深化了人们正在用维基、Flash等技术工具改变生产关系的观点。

从舍基的视角看,娱乐的互联网产品,如百度贴吧、开心网、人人网等,与维基百科、知乎这类知识和价值导向的网站其实存在一些本质联系,他们从表面上看完全不同,但其实只是分别展现了人性的不同向度而已。克莱·舍基所谓的“认知盈余”是表示全世界的人们自愿的奉献、协作,投身于一些大型的、有时是全球范围内的项目的能力。他认为,“认知盈余”(Cognitive Surplus)包括两个内容:首先,人们有空闲的时间和天赋才智。全世界每年有1万亿小时的空闲时间,这些时间在20世纪就存在了,但在20世纪,Youtube和维基百科这样的网站并没有出现。20世纪的新闻媒体很适合人们去消磨时间,人们也确实很能消磨。但现在,我们有了新的媒体工具——网络和手机,有了这两样,我们所能做的将不仅仅是被动消磨时间。人们天天赖在沙发里,不是因为喜欢那样,只因为没有别的事可做。人们当然仍然喜欢通过媒体消磨时间,但是同样也喜欢去创造,去分享有价值的东西,只要有恰当的工具和良好的机制。

将大量的空闲时间和天赋才智所蕴含的创造原始动力,和现代的技术、精心设计的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就是分享型网络设计的源泉。它们的诞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了“认知盈余”,主动或被动地会在科技、文学、艺术、政治等领域展开真正让人惊异赞叹的实验。

回到知乎,它只是这场全球大型实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知乎社区的管理员几乎是以一种小心翼翼的态度在运营人类每年1万亿小时“认知盈余”中小小的一部分,知乎总体上保持着分享和互助的氛围。知乎的运营人员、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们相信,他们能够促使社区建立一套准则,并通过产品设计将其功能化和机制化,建立一个用户可以自主维护、进行正向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氛围。知乎上不乏内行与高手,他们往往有一些共同特点,就是在其他Web2.0应用上难觅踪迹,不用微博、不写博客、不上SNS,甚至也拒绝聊天工具等的骚扰,但他们在知乎上可以在短短数月内解答上千个靠谱的问题,他们有律师合伙人、公司CFO、药学专家、神经学博士、大型客机机长、海员,当发生一些突发事件,你还能突然从知乎上看到精通电梯、高铁、电网、风力发电机、石油管道等对大多数人来说很神秘的设施的专业人士。与以往知识界对互联网忧心忡忡的问题——“互联网会让人变愚蠢”所不同的是,在知乎上,你看到互联网上难得的非常冷静和严肃的智力碰撞。

维基百科把同行评议的方法应用到了全球维基志愿者的身上,使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成为了最重要的英语类参考资源。在今年4月,Google——这个将“组织世界上的信息,使其便于大众获取和使用”视为己任的搜索巨擎做了一个改变,将其搜索部门更名为知识部门(Knowledge Group)。而Google的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对于更名的解释是:“搜索引擎的目标可能不只是组织信息那么简单,寻找一条帮助人们分享和创造知识的途径,才是我们的首要目标。”(文 / 小远) 知乎咖啡小时认知1万亿认知盈余盈余

上一篇: 10万个问题
下一篇: 国王为什么需要新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