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不安的胜利

作者:宋晓军

令人不安的胜利0( 9月1日,有关利比亚重建工作的“利比亚之友”国际会议在法国总统府召开 )

尽管9月1日由北约国家主导的“利比亚之友”会议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还是有些西方媒体对此表示出了一种隐隐的不安。比如《经济学人》网站在9月1日这一天以《令人不安的胜利》为题的博文,认为与1999年武装干预科索沃相比,北约力量在这场“小小的战争”中,已经暴露出了惊人的衰弱。同一天,前白宫撰稿人、美国保守派“文胆”罗伯特·卡根(Robert Kagan)在《标准周刊》撰文指出,利比亚现在所谓的“胜利”只是奥巴马为了大选营造的一个虚幻,而利比亚的未来将难逃阿富汗、伊拉克的命运。那么当北约采用“低成本”在利比亚取得首战告捷的胜利之际,为什么西方一些学者会有一种不安之感呢?

按照一般的理解,这种不安之感,似乎是来自北约28个成员国中只有14个国家出动军事力量、8个国家参加直接打击(外加两个非北约的欧洲国家和阿拉伯国家),战争用了5个多月才打成这个样子,或者是来自对利比亚反政府武装中的复杂成分和北约潜在分裂的担忧。但如果仔细研读这种不安之感,会发现这种不安之感,恰恰是一种对北约10年来整体战略判断及行为上的反思。

简单地说,“冷战”结束后的1991~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战略扩展方向,主要是挟“冷战”胜利之势,从西面原苏联盟友的欧洲国家开始,利用北约东扩一直向东延伸到朝鲜半岛。换句话说,就是收割北纬45度线以北、原苏联在北半球留下的“冷战”红利。从1999年科索沃战争起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南下,准备沿中东、南亚、东亚一路西进,继续收割“冷战”红利。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熟悉帝国规则的欧洲人创建了欧元,试图在“后冷战”时期重建的金融版图上与美国分利,但是2001年“9·11”的发生,使得小布什政府放弃了原定的西从科索沃、东从台湾海峡“两头进击”、步步为营的战略计划,将巨大的军事资源投入到了中东地区。从逻辑上看,小布什的激进战略是想一次性地将中东和中亚地区的石油及正在崛起的巨大的东亚市场牢牢控制在手中,届时包括西欧工业国和东亚正在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在内,再玩什么“欧元”、“亚元”都是浮云了。应该说,小布什所做的,恰恰是为把美国打造成一个“千年帝国”的第一步。但仅仅10年后,这一步迈出去的负面效果恐怕是所有人当初都没有想到的。不仅欧元、美元因债务危机岌岌可危,中国、伊朗、土耳其这些根植于传统帝国土壤的大国兴起,且被压抑了500年之久的伊斯兰世界,亦开始借助小布什“泛中东民主计划”拱手送来的民主口号,掀起了一场波及范围难以确定的“阿拉伯之春”。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崛起在西方学者通过利比亚表达出的这种不安之感中处于什么位置呢?8月24日,《华尔街日报》在一篇比较1999年科索沃战争和2011年利比亚战争文章中专门引用了简氏公司的资料表明,到2015年,德国的国防开支较2010年将下降21%,美国将下降14%,英国将下降11%,法国将下降2%,而中国将上升至2010年的142%。毋庸置疑,与1999年相比,中国军事力量发展得确实很快,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综合国力快速增长的大国。如果以1999年划界的话,在1991~1999年之前,美国将中国定位为可纳入西方秩序的“转型国家”,1999年后,中国被定位为有发展潜力的大国。那么中国又怎么从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大国转变成一个现实存在的大国呢?实际上,最大转变恰恰是2001~2011年,最近被很多美国媒体比喻为“失去的10年”。试想一个大国打10年仗,而另一个大国搞了10年建设,这里外就整整相差了20年。

利比亚战争让北约,特别是美国以1999年为起点开始了反思,这也许会让很多美国人想到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的一段话:“我们要不战而胜,就必须决心以不进行战争的方式使用我们的力量。”那么将削减军费的美国,未来靠什么在中国兑现尼克松当年的预言呢?是乔布斯这个有叙利亚血统的IT天才创造的“苹果狂欢节”吗?尽管这个“苹果”在中国让无数年轻人产生了没有它就如同在盛大的晚宴上没有晚礼服一样的感觉,但中国刚性化的现代教育每年所培养出来的近千万年轻工业人口,终归还是要回到他们父辈积累的工业基础上去寻找生计。而这恐怕才是美国和西方产生不安之感的真正源头。■(文 / 宋晓军) 令人不安北约成员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胜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