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的“原罪”

作者:俞力莎

日本首相的“原罪”0( 8月29日,野田佳彦当选民主党新党首后出席新闻发布会 )

自6月2日面临不信任投票时表达辞官之意后,菅直人又苦撑了近3个月,表现出了近年来在历任首相中罕见的强硬姿态。但个中滋味,作为菅直人内阁的财务相,野田应当再清楚不过。

日本前国会议员、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副教授斋藤淳(Jun Saito)告诉本刊记者:“日本政治的不稳定要归咎于宪法设计的失败。将两院制立法机构和议会制结合在一起是一个糟糕的主意。不同于总统制,议会制无法调解两院分歧。每当强势的参议院否决了众议院的立法,宪法危机就会随之出现。”日本桃山学院大学教授、和平与安全保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松村昌广(Masahiro Matsumura)也告诉本刊记者:“自从自民党在安培晋三领导下输掉2007年的参议院选举,日本连续经历了5届弱势政府,它们都没有在参议院掌握稳定的多数席。”菅直人以“辞职三条件”为筹码,极力通过《公债发行特例法案》、《特别国债发行法案》和《再生能源法案》,算是与“扭曲国会”进行了最后一搏。

但菅直人始终无法摆脱身为日本首相的“原罪”,继任的野田也注定要面对困境。人们对新首相的期待度可能因5年6易相以及2012年众议院选举在即的事实而相对低下。然而,继任者大战的参选人数多达5名,出现了民主党历史上空前的激烈竞争。最热门人选并非野田,而是获得党内最大派系领袖小泽一郎支持的经济产业相海江田万里,以及由“去小泽”主流派的支持的前外相前原诚司。

民主党的这种分裂,菅直人难辞其咎。斋藤淳说:“菅直人不经党内审议就修改了民主党在2009年大选中的承诺。在他领导下,民主党在2010年参议院选举中落败。更糟糕的是,他并没有认真地做出努力以避免立法僵局的出现。进行一些创举性的政治建构努力是很有必要的,和公民党组建联合政府就是一种选择,但他并没有那么做。”此外,“菅直人内阁滥用小泽的政治献金案做文章,使得小泽失去了原有的影响力。后者本来处在一个平衡党内利益、弥合分歧的位置上”。

“去小泽”程序的启动者实际是菅直人的前任鸠山由纪夫。去年6月他因美日普天间基地争端引咎辞职时,公开宣称,民主党新领导层成立后,小泽不宜继续保持在党内的强大影响力。而此次党首之争中,鸠山却选择与小泽联手,一致决定支持海江田。双方暂释前嫌显然是为弥合党内分歧,他们认为前原在当选首相后很可能不会接受小泽提出的人事安排。但背后深意是否止步于此?斋藤淳曾向本刊指出决定日本首相政治生命长短的一个关键变量是美国,任期长的首相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佐藤荣作、80年代的中曾根康弘以及之前的小泉纯一郎都与美国政府保持了友好关系。前原是“日本最鹰派的政治家”,因此,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法教授托马斯·舍恩鲍姆(Thomas Schoenbaum)告诉本刊记者:“美国更青睐前原诚司成为新首相,但他们必然不会表示出来。美国现在被糟糕的国内经济和2012年大选占据了精力。”

“目前美日关系很好,但美国在听任一个虚弱的日本被国内问题——经济衰退和东北部重建——占据注意力。这种情况将会持续数十年。日本遭受了永久性的创伤,美国对其并无太大期望。”舍恩鲍姆说,“因此无论谁成为日本首相对美国而言都没有那么重要了。”斋藤淳则认为:“从美国角度看,其在日本军事基地的战略重要性还是一如既往。因为地缘政治的原因韩国不会成为日本的替代者。美国不会希望它忠实的摇钱树被进一步削弱。如果日本的经济表现进一步陷入停滞,这将是美国的损失,因为它将需要面对一个更为强硬的谈判对手——中国。另一方面,基于中日之间的不信任,日本选民不愿意追求其他外交政策选择,还是要依靠美国,将其地区性安全任务外包出去。”

松村昌广指出:“选民在全国大选中犹豫了20年,造就了一系列弱势政府,不断推迟改革进程。大灾难发生后,政治改革不可能再继续搁置,但仍遭到既得利益者的顽强抵抗。复兴和重建所需的大规模融资不仅要求有强劲的领导力和政策革新,也需要有适应日本经济增长缓慢及快速老龄化现实的政治经济体制。”这正是“经济通”野田胜出的背景。■(文 / 俞力莎) 日本首相原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