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天然气管道”:不甘做配角的伊朗
作者:俞力莎( 一名伊朗工人在位于波斯湾的南帕尔斯天然气田工作(2006年) )
7月25日,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三国石油部长签署协议,同意建造一条从伊朗南帕尔斯天然气田、经伊拉克到叙利亚的“伊斯兰天然气管道”。该管线还将延长至黎巴嫩境内,经地中海通往欧洲,全长5600公里,天然气日运输量1.1亿立方米。
南帕尔斯气田和卡塔尔的北方气田共同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田。南帕尔斯的天然气储量约为14万亿立方米,占伊全国储量的1/2,全球总储量的8%。该气田于1990年的发现令伊朗坐上了全球第二大天然气储藏国的交椅。
对于“伊斯兰天然气管道”的可行性,专家各执一词。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欧洲、俄罗斯及欧亚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卡特尔(Robert Cutler)向本刊记者分析:“该地区面临的社会动荡和政治风险,甚至比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还有过之而无不及。阿萨德在叙利亚能否继续生存下去还不确定,没有任何条件能保证继任政权会承兑现有协议。黎巴嫩同样面临着长期的不稳定,而伊拉克中央政府与北部库尔德地方政府尚未就该地区能源出口的收入划分达成一致,该国能源政治也将继续受此影响。”
卡特尔由此说:“该协议没有任何约束力,也没有关于实施的专门条款,只能被称为‘部长级政治谅解备忘录’。很可能伊朗本身也只是将其作为一个信号,表达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的意愿。”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花园大学政治经济学和能源问题专家默特·比尔金(Mert Bilgin)则告诉本刊记者:“如果没有来自意、法、德等国的公司参与,该项目其实极难打开欧洲市场。”
“前提是欧盟支持成立的纳布科财团希望与伊朗合作,将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经伊朗输送到土耳其,并将其视为纳布科管道二期工程的潜在供应方。”比尔金说,“从经济角度看,伊朗的最佳选择是将更多天然气卖给土耳其或者经土耳其出口到欧洲。”6月21日,伊石油部副部长称,政府已批准新建一条从南帕尔斯气田通过土耳其到欧洲的天然气管道。但英国杜伦大学政府管理和国际事务学院的罗德尼·威尔逊(Rodney Wilson)教授告诉本刊记者:“土耳其可能要求更高的过路费,伊朗也不希望过度依赖于这个强大的邻国。”比尔金说:“从政治角度而言,伊朗并不想寄希望于纳布科项目,因为它很清楚如果自己和美、以的关系恶化,其合作伙伴很可能会遵循联合国决议对其进行制裁。其实,真实地看,‘伊斯兰天然气管道’旨在平衡其他提案带来的影响,包括延长从埃及经由叙、黎至土耳其的管道,以及兴建一条从伊拉克阿卡斯气田到叙利亚的管道主干线等。对于伊朗而言,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都是重要国家,它实际上在向这些国家传递一个信息,即它希望促进本地区的合作和稳定。”
认为该项目具有可行性的也大有人在。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是美国专门研究能源安全的智库,其执行主任加尔·卢夫特(Gal Luft)告诉本刊记者:“伊朗有意获得新客户。越多国家依赖于它的天然气,它在外交和经济上就越安全,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为项目实现创造了共同动机。叙利亚、黎巴嫩、土耳其和约旦都面临着埃及天然气的可靠性问题,伊朗天然气由此可作为替代之选。”此外,“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能从天然气管道的使用中获得收入,伊朗会支付这些费用,但毫无疑问那将反映在向欧洲消费国开出的价格中”。威尔逊说。
在国际油气市场掌握主导权,加强与西方国家讨价还价的筹码,是伊朗的夙愿。它虽坐拥宝库,天然气工业却发展缓慢,要满足国内需求尚十分勉强,遑论出口。“因为受到制裁,伊朗无法吸引提升油气产能所需的充足投资。”卢夫特说。法国道达尔公司早就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开发南帕尔斯气田第11阶段的谅解备忘录,但在美国压力下一再推迟后续谈判。
伊朗和卡塔尔、俄罗斯共同发起的“天然气出口国论坛”目前有15个成员国和2个观察员国,掌握着全球近2/3的天然气储量。比尔金说:“伊朗对成立‘天然气欧佩克’很感兴趣,但只有它提高天然气产量并成为重要出口国,才能发挥更多主动性,否则毫无意义。”■(文 / 俞力莎) 天然气投资天然气配角不甘能源天然气管道中东局势伊朗石油管道伊朗经济伊朗伊朗政治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伊斯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