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19层违章建筑“富景苑”调查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一座歪楼的生长
从远处看,“富景苑”和旁边紧邻两个住宅小区的住宅楼没有太大差别,因为距离过近,甚至可能会被当成是同一片住宅建筑群。如果不走近,很难想象一座19层高的建筑就是在这样狭窄的空间中拔地而起的。
从龙昆南路的大道上通向“富景苑”大门的,是一条百米长、3米宽的土石路,夹在龙泉花园小区和“和信广场”的巨大工地之间。盖起一座19层高的住宅楼所需的所有物料和工具,都是从这条狭窄破败的小路运进去的。3米路卡在“富景苑”锁着的玻璃大门前停下来难以通行,门前紧挨着一小段莫名其妙的铁栅栏。“以前这条3米路是贯通的,能一直走到后面去。”隔壁楼的房主林起和告诉本刊记者,那一段铁栅栏是强拆了“和信广场”的工地围墙安上的,这只是在狭窄和局促中,这种空间争夺和纠缠的一件小事。
海口“遍地”违章建筑,为什么“富景苑”在盖起数月之久后突然被曝光,进而到了非拆不可的地步?“一个‘贪’字造成了今天要被强拆的后果。”因为在这种施工中的种种计较,“富景苑”的主管不知深浅地得罪了隔壁更大的地产商。这当然只是林起和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而一个明确的事实是,“富景苑”变成了“楼歪歪”,最终被周围不安的居民举报。
由于没有任何报建手续,“富景苑”没有做好地基工程就匆忙抢着时间上马,几个月的时间盖到19层封顶,质量问题迅速显现出来。“我们家当年盖两层楼的房子还打了挺深的地基呢,盖了几个月,他这个楼就打了3米的地基,柱子都没打几个就往上盖了,9月份就盖到了19层。”因为“富景苑”盖楼的那块地就在林起和房后,他们一家人眼看着这座楼从无到有,以“3天1层”的速度赶着起,“水泥都还没干透就接着往上走了,这房子谁敢住?”林起和的爱人曾善意提醒了一个想来看房的朋友,但是无法阻止一拨儿接一拨儿不知情的看房者。
( 违建“富景苑”实景 )
今年2月份,“和信广场”项目承建商进场施工,在做基础工程勘测时,发现“富景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沉降和倾斜,于是立即委托海南航达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监测单位介入调查。监测报告表明,在“和信广场”项目进行基坑支护施工前,“富景苑”项目已经发生一定程度的沉降和倾斜,而且呈现出扩大的趋势。4月26日,经监测单位与基坑支护施工单位现场测量,“富景苑”项目向南倾斜最大倾斜值已达120毫米。4月29日,再次测量的数据显示,“富景苑”向南倾斜平均值103.71毫米,向东倾斜平均值26.5毫米。
对于“富景苑”出现的这种肉眼可见的倾斜,项目负责人之一的曾先生多次向媒体表示是由于“和信广场”的施工不当造成的,并称已经委托了广州一家专业的房屋鉴定机构对“富景苑”的地基及主体进行检测鉴定。
“他们特别能吹牛,还威胁我们说已经疏通了各方面关系,什么也不怕。”在“富景苑”项目进行的整个过程中,从合作到纠缠到最后的翻脸,林起和夫妇跟“富景苑”的几个负责人打过很多次交道,“他们吹牛惯了,还敢跟大地产商打官司,欺负欺负我们小老百姓也就算了”。
林起和回忆说,在“富景苑”项目施工过程中双方摩擦不断,因为和土地所有人林鸿成是同村“兄弟”,一开始林起和家做了很多妥协。“把门口的通道让出来给他们过,他们把我家后门堵住我们干脆就只走前门,后来连前门也被堵住。最开始用水用电都是从我们这里接过去的。”矛盾的升级还是因为从空间的争夺。“一共就420多平方米的面积,盖第一层说是当售楼接待厅,往上盖的时候就盖到我家这边来了,跟我家挨着10厘米不到。”为了避免“富景苑”把房子盖到自家房屋上方,林起和家索性也动手开始加盖楼层,于是在一指之隔的“飚楼”过程中,两边摩擦不断。有意或无意地,林起和家的水管和电线被砸断,墙被打穿,有东西掉下来砸到房顶上或者打在腿上,甚至林起和的妹妹被打。“他们以前跟我们说话还挺客气,到后来张嘴就是‘让你下辈子不好过’这种话,还叫来黑社会威胁我们,那我们还敢说什么。”林起和无奈地拉着本刊记者看屋墙和院门还没有修补的破败,他家的楼盖到6层,自盖房风波之后,他心脏病发作了一次,一直在家休病假。他和林鸿成当然也不再是朋友。
合谋
龙泉花园小区这块地,隔着龙昆南路与道客村相对,以前是道客村第3生产队的集体地,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将这块地按人头进行了分割。林起和家分到了角落里的310平方米,他家成了村里最早盖房搬出来住的人,他说“当时我房子周围全部都是耕地”。
林鸿成家有5个兄弟姐妹,是个25口人的大户,于是整个家族分到了南边挨着分界线的一大块地,林鸿成的地紧挨着林起和的地。因为土地面积无法完全平均分割分配,林起和家后面剩下了一块“边角料”,一直放在那里,也就是后来挤着“富景苑”的尴尬角落。
90年代,随着城市化建设和地价不断上涨,大批内地投资商涌入,城乡结合部的这些村民,盖房的盖房,卖地的卖地,林鸿成家兄弟几个把家里的地交给他代为打理。“他先是把1500多平方米的这块地卖给了一个台湾来的开发商,卖了100万元。后来开发商筹不到那么钱盖房,只好又低价卖出,林鸿成花了50万元又买回来了。”林起和回忆说,这块地林鸿成卖了两次,后来龙泉花园的开发商来买地时,价钱已经翻了几翻。因为对占地面积认定的纠葛,在几番拉锯之后,村里把那块一直闲置的“边角料”置换给了林鸿成。
“他家人多地也多,道客村那边还有地,我知道他在那边一直盖房,这边的地一直就这么闲着。”林起和说。确实,被夹在建筑中间又和外面大路不直接相通,这块歪斜不成形的地除了盖民宅出租,的确不好做什么。
后来林鸿成经人介绍,认识了内地来的投资人,双方决定合作建商品住宅楼。在林起和的回忆里,从2010年初开始,林鸿成和内地的3个承包商跟他谈合作,想把他那块地也买下来,答应房子盖好后给他1000平方米。林起和夫妇开始有些动心,因为“他们说这里已经能卖到1万元1平方米了,等你们再把房子转手卖了,以后能有特别好的生活条件”。而最终让夫妻俩打消这个念头的还是对方的夸夸其谈,林起和说:“他们一直炫耀把各方面都打点好了,夸张得就像国务院都有熟人一样,我们就开始担心了,一旦出了任何问题房子没盖成,我们全家连住的地方也没有了”。这次拒绝卖地,也埋下了双方后来矛盾不断升级的伏笔。
城管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林鸿成只是土地所有者,只拥有土地所有证,虽然比较有钱,但也就是一个“有钱的村民”,还远远达不到盖高层建筑的能力,毕竟“19层的楼,建造成本要将近2000万元”。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从今年4月份介入,调查“富景苑”项目的资金来源,林起和也说,3个内地承包商的身份也只是相当于项目主管,负责工程,真正的老板另有其人,他也只在动工和完工时见过两面。
虽然房子建得唐突,门面也不敞亮,但是在装修好1层的售楼处和8层的样板间后,来看房的人还是不断,因为两家离得实在太近,很多人直接把林起和认作了“富景苑”的业主。在“富景苑”那个地段,商住房价格在8000~1万元每平方米,粗制滥造的富景苑,有足够的价格调整空间吸引买房者。而且在“富景苑”动工后,隔着那条3米路,“和信广场”的项目也动工了,建成之后还会有个大超市,林鸿成他们对房子的销售预期甚至是房价的进一步上升都表现得“相当乐观”。
“幸亏房子还没卖出去。”林起和的妻子对本刊记者说,被她劝阻的那个想买房的朋友,到现在碰了面还在感谢她。“我每次出门回来看着这楼心里都担心,旁边龙泉花园的楼里有的人还问我,它那地基就那么浅一层你怕不怕,怕有什么用。”现在他们时时关注着“富景苑”拆除的消息,每张有相关报道的报纸都小心地收藏在牛皮纸信封里,在他们心里,“富景苑”的命运和他们息息相关。
违建的去向
“富景苑”从土地买卖到违法乱建的过程其实是海口58万平方米、1440宗违章建筑的缩影。
海南大学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所所长王毅武对本刊记者说:“海南违章建筑的问题基本上就是从2003年房地产泡沫消除之后到现在这七八年时间产生的。”王毅武1993年到海南大学当老师,考察了海口、三亚等城市,当时的感觉就是“满目疮痍”,“到处都是烂尾楼,整个海南岛就是一个‘烂尾楼基地’”。“海南用了10年时间消除房地产泡沫,付出很大代价,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应该把违建也消除。”
“在‘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国家住建部通过卫星遥感已经发现了海南的违章建筑比较多,命令对违建进行处理,所以在这之前,海口市已经有解决违章建筑的若干措施,而且力度比较大,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违章建筑呢?”王毅武说,“海南的城市化程度并不高,很多村民的意识里本来就没有法制、程序、制度、诚信、规矩可言,政府部门的放任显然是问题的关键。这其中农民违章建房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是内地开发商跑到海南,把关节打通,‘空手套白狼’,违建实际上就是变相的集资盖房。”
以“富景苑”为例,2010年6月,“富景苑”在只有《国有土地使用证》、没有任何报建手续的情况下动工,城管部门接到举报6月25日正式立案调查,于当年8月10日下发《拆除决定书》,责令当事人15日内自行拆除该违法建筑,而之后的结果是“富景苑”的负责人加快了工程进度,在9月份就完成了19层建筑的施工。
“龙华区的城管采取过4次破坏施工,2次没收施工工具和施工材料,2次割掉钢筋的举措,但还是没能制止,他还是不管不顾一直盖,包括今年初龙华区的区长都到过现场。”海口市“五大工程”办公室主任杨世华向本刊回忆说。“五大工程”是2009年6月起海口市启动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拆除违章建筑是其督办的一项重要工作。
杨世华介绍说,海口的违章建筑是“历史遗留问题”,以前海口城市建城区域很小,才40多平方公里,海南建省后逐渐拓展,到现在的95平方公里。“海南有个特点,还存在经济合作社,原来城郊的农村变成城市后,城里还有属于集体的土地,村民有土地使用证,但是没有规划许可证。在很多城市,这种情况下盖四五层以下的私宅管得相对松一点,超过这个就是小产权房,就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扰乱房产市场,必须制止。”杨世华说,“城市物权法”中规定,城市里原则上不存在私宅,所以不能报建,但是城市扩容拓展过程中原来属于郊区的私宅纳入城市规划中成为矛盾,目前还无法可依,这也成为执法过程中最大的障碍。
“国际旅游岛战略实施后,由于利益驱动,违章建筑通过各种途径建起来,有的是跟村民非法交易土地,或者村民跟投资商合作建小产权房,还有外来投资商通过不法手段投机。近期打击力度很大,之前大规模拆除了一批违建,包括国家机构和国企的建筑也下手拆了,从2009年到现在拆了将近170万平方米的违建,每拆一处,当地媒体都大规模报道。”杨世华对本刊说,城管工作人员在巡逻时发现有人在盖房搞地基,就会去检查三证——土地使用证、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三证缺一不可,之后还要报建,否则就认定为违法建筑,“但是他们往往‘打游击’,执法人员一走,在一夜之间就能盖一层”。
与“富景苑”的情况类似,海口市最大的单体违建,总建筑面积3.27万平方米的亿城家园,在2010年7月最初被城管执法人员巡查发现时,仍处于打地基的状态,而在经过一系列口头和书面“决定”后的次年2月,两栋17层违建已经封顶。“建的时候执法人员发现了,当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执法措施要求停止施工,但是有个别执法人员参与其中,现在检察机关也在调查。”杨世华说,从2010年到现在,因为违法建筑的问题,海口市对4个区35名干部进行了问责,也因为非法买卖土地逮捕了几个村干部。
在这样的环境中,海口的违章建筑“边打边建”,以违建每平方米建造成本1000元的保守数字估算,目前海口市58万平方米存量的违建房,造价近6亿元,而将违建拆除又是一笔庞大的费用。“政府的规定是,先责令自拆,按框架结构、混合结构、简易结构的不同分等级给予补偿,像‘富景苑’这种每平方米补偿150元,如果没按要求自拆就要强行拆除,这个开销肯定是由政府来负担。”
在本刊记者离开时,“富景苑”的自拆限期已过,楼门口和某一个楼层间偶尔会有两三个工人出现,无精打采地继续搭脚手架,看起来,拆房的速度显然比盖房慢得多。■
(文 / 陆晴) 19层富景苑违章建筑调查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