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民房垮塌事件:“城中村”违章建筑的需求与脆弱
作者:丘濂( 5月19日,武汉长丰大道北侧东风村民房倒塌事故现场 )
在出事后的几天里,林蔷都惊魂未定。她总是站在失去玻璃的窗口,呆呆地看着外面一片砖头的废墟。林蔷和妹妹一同经营一个服装加工厂,她们就在和倒塌的房屋相隔不到2米的四层楼房里。加工厂租用的是那座楼房的第二层,包括有一个能容下8人左右的缝纫机车间,以及靠窗户的厨房、卫生间、杂物室和卧室。5月19日18点左右,林蔷说她和妹妹刚做好晚饭,“煮出的粥太烫了,我们就把饭桌在厨房支好,把粥锅放在那里晾凉。还好人都在厨房外面”。这时候旁边那座在建的五层半建筑轰然倒塌。“大量的砖头裹着浓重的灰尘从窗口倾泻进来,接着又因为楼房倒塌时碰到了电线,一个火球跳着蹿进了屋里。”林蔷说,慌乱中,她光着脚就跑了下去。本刊记者在现场看到,那些砖头还堆在厨房里,卧室和卫生间的窗户前安装了护栏,但护栏上的铁艺雕花已经被打掉了。现在,工人们依旧在缝纫机前赶制服装。
事故地点位于东风村7大队。在东西向的长丰大道北侧,由东向西依次是1大队到7大队的住宅区。这里是武汉市郊典型的“城中村”。在这片狭长的土地上,外来人口数量大大超过了本村人口;楼房竞相加高或扩大重建,四层以上的“握手楼”与“接吻楼”彼此密不透风。用眼一扫,在任何一条抬头只能看见“一线天”的小巷里,都能看见十几块诸如“专业烫房”、“电脑压衬”、“钉扣锁眼”等和服装生产有关的招牌。就在5年前,东风村还不是现在的模样。
一位7大队的老村民告诉本刊记者,7队最早住在现在村址以北10公里的地方,村民在那里盖的泥巴房子散乱分布。“等到70年代新农村建设,整个7队搬迁到这里,村里做了规划,各家分别建一层的砖房,但都成行排列。之后,由于每家孩子长大要分户,各村土地有限,于是在80年代,村民纷纷起了二三层的小楼。”在一份1986年试行的《武汉市城乡个人建房管理暂行规定》中,首先就有关于巷道宽度的要求:一般二层以下房屋的巷道宽度应保持4米至6米……不足4米的巷道,两边的房屋不准修建外凸阳台。还有关于房屋高度的限制:一般以两层为主,个别人口多、住房困难的,经调查落实,在不扩大建房用地面积和符合城市规划条件下,可修建三层。
一系列的征地行为,使得东风村自9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城中村”。这就包括工业厂房占地,城市中旧城改造后还建房的建设,轻轨以及商业楼盘2008城市家园的建造。良好的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位置,让许多前来武汉的打工者选择这里租房居住。但在2006年前,来这里租房的打工者的数量,并未让当地村民产生加盖房屋来出租的愿望,因此在2006年之前,暂行规定中的条款都还得到良好的贯彻和执行。
2005年12月20日,汉口中心地带的汉正街永安巷发生了大火,由于火灾发生在一处无证的服装加工作坊内,当时的市长下决心整治生产、生活、仓储的“三位一体”的汉正街服装加工模式,批示无证小作坊必须坚决取缔。在之后3个月的整治中,6657家无证服装作坊都接到了“限期搬迁”的通知,必须另外寻找栖身之所。
从事服装制版的项元庆就是在2006年初,来到东风村4队租房的。他告诉本刊记者,当时的确有别的选择,比如汉川新河镇的汉正服装工业城或者东西湖中小企业城,那些都是政府有意扶持的服装加工基地。“但是去那些地方租房,最低也要租下四五百平方米的厂房面积,不适合我们这样规模小的生产者。”项元庆的店铺里只有他和徒弟两人在画图制版。他们在东风村4队的店铺才20平方米左右,只占这处民房底层面积的1/3。另外的2/3面积,又有两家服装生产的作坊租用。
2006年,项元庆这间20平方米店铺一年的租金是4000元,而现在已经涨到了1.3万元。房租涨价的背后,是沿长丰大道北侧包括东风村、长丰村等“城中村”外来人数的激增。截至2010年的数据显示,6.8公里长的长丰大道沿线有常住村民4万多人,6000多家作坊迁入后,又吸引了经营餐饮、生活用品、娱乐休闲业的生意人,这里的人数达到20万。“虽然房租贵,但是这里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生产者之间需要相互配合。服装生产在这里完成,之后依然送去汉正街上中兴商城、老三镇等服装批发市场销售。从这里去汉正街大约半小时路程,运费也比较合适。”
项元庆说,2006年搬过来的时候,他的楼房只有三层。2009年,房东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加高了两层。房屋加高,这几乎成为东风村村民在面临旺盛租房需求时最普遍的做法。“加高之前,先要看地基。地基看起来稳固就在上面直接加,否则每层都要增加梁柱。”一位有过房屋改造经验的东风村村民告诉本刊记者。暂行规定中要求房屋高度不超过三层,再加上半层隔热层,但这位村民说,实际上五层半的楼房在村委会和城管那里都是可以批准的。
加高楼层,是一笔有风险的投资。2009年,东风村所在的武汉市硚口区政府宣布要投资百亿元,启动包括罗家墩村、农利村、汉西村、红星村、易家墩村、建荣村、常码头村、东风村、长丰村等9个“城中村”牵涉2678.46亩土地的改造工程。因此据租房者讲,房东增加楼层或扩大面积来改建,也有“种房子”的心理,希望增加的建筑面积能多获得拆迁补偿。
除了加高外,还可以将原来较矮、格局不好的房子推了重新盖,以吸引房客。村民介绍说,重新建造房屋,每平方米的建筑成本在600元,如果只留一层居住,其他顺利出租,大概5年就能收回建造成本。在东风村7队这处倒塌的在建民房,就是当地新建民房中最为流行的一种布局设计。据曾经进去过的人告诉本刊记者,至少下面两层是框架式结构,也就是说没有墙来做房间之间的隔断,只是一片开阔的空间,适合做厂房。上面几层才是为了居住,有主卧、次卧、客厅等格局,另外半层作为隔热层,不能住人,但可以堆放杂货。
小罗是5月20日听新闻才知道自己干过活儿的民房塌掉了。“才一个多月,五层半的房子就从平地起来了,盖得很快。”小罗感叹。20多天前,同是泥瓦匠的赵晓全介绍他去那处工地做工,他看到:“当时那座楼已经起到第二层了。它基本的支撑结构是两道横梁中间穿一根连接梁,梁下再有支撑的柱子。我看到柱子没有立在横梁与连接梁的节点上,而是在离墙体80厘米的位置。我觉着仅凭一根柱子,还是在较偏的位置,是承受不了楼板的分量的。”在工地的那两天里,小罗说他还听到了男房东和包工头郑友成的对话:“两人事先谈好了横梁中要穿进去3根25号的螺纹钢,但实际上用的是两根25号螺纹钢再加上一根20号较细的,房东有些不高兴。”
结果,小罗说他只在工地上干了两天就走了,原因是“心里总想着那根柱子,怕不保险”。他走的时候劝赵晓全也一起离开,但“老赵不愿意,觉得自己租的房子就在东风村1队那里,去干活走20分钟就到了,很方便”。赵晓全的儿子告诉本刊记者,父亲在老家仙桃就是经验丰富的泥瓦匠,总帮着当地村民来起房子,“但那边是湖区,不让建楼房,父亲也看不懂楼房结构的问题”。当天事故发生时,赵晓全正和其他几名工人都在5层砌墙,马上楼就要封顶了。像赵晓全这样的“大工”在施工队里做的是和泥抹缝这类的技术活儿,还有几位“小工”负责挑水搬料。赵晓全是7名伤者中唯一一位自己挣扎着爬出来的,虽然他受伤不轻。
包工头郑友成也是伤者之一。他在东风村4队同时还有一处工程,帮那里的房东韩启正进行房屋的改造和加高。韩启正也是要将三层半的房子加高到五层半,“一至四层要作为厂房出租,所以做了一些必要的改进,比如每层卫生间和厨房的面积扩大,这样就能满足工人在这里集体工作、生活的需要,到时候能租个不错的价钱”。7队的房子出事后,韩启正依然对郑友成包办的他这处工程充满信心,他告诉本刊:“我听说那边是地基的问题,那块宅基地的一半曾经是个鱼塘,结果那天陷下去了。”
本刊记者在走访另一处在建房屋时,曾听到有房东反映,东风村有一人专门垄断了建筑材料的供应,是所谓的“沙霸”和“砖霸”。“他手上有水货也有行货,房东必须要懂些知识,自己会识别。一开始他给我的钢筋较细,同样长度,要比正规行货每根轻0.4斤,还好被我发现,给换过来了。不过水泥就坚决不从他那里进,因为水泥对于建筑物的牢固程度太关键了,还是自己进货放心。”但是这位房东就表示,由于水泥是自己单找的进货渠道,还需要送钱给这位垄断者来打点,“否则他就派一些十六七岁的混混,天天过来捣乱,不让正常施工”。韩启正则说,他的所有建筑材料,都是从这位垄断者手里进的。“我是本村人,他也是本村人,他不敢直接来找我的麻烦,但是他欺负包工头和施工队的这些外地人。”韩启正说,因为建筑材料都是从此人手上进货,每平方米的改造成本由350元涨到了400元。“不过材料肯定没问题,我要常过来把关的。像水泥,我本来想用华新牌的,后来按照他的意思改用军峰,但我要求,水泥强度一定是500号的。”■
(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文 / 丘濂) 武汉生活需求垮塌武汉民房违章建筑城中村事件违建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