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J-15“飞鲨”

作者:宋晓军

中国的J-15“飞鲨”0( 网络上流传的中国国产歼-15舰载战机试飞图 )

与《纽约时报》驻京记者4月25日的报道相比,4月27日《航空周刊》记者对J-15“飞鲨”的描述要专业得多。比如《航空周刊》就引用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巴里(Douglas Barrie)的话说,从机腹上挂的模拟反舰导弹看,J-15一开始就是按舰载攻击机设计的,而俄罗斯的SU-33则是以对空作战为主的舰载战机。但尽管是如此专业刊物的分析,与中国的军事迷相比,还是有一些差距。那么针对最近被热炒的、中国第一型舰载战机,军事迷们所关心的到底是什么呢?

比如《纽约时报》和《航空周刊》都谈到的J-15宽大的起落架问题,很多军事迷就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由于航母上的舰载机在200?300米有限的跑道上起降,要在短时间内达到起飞速度和进行强制阻拦停止,难免使飞机承受较大的过载和较为猛烈的冲击。根据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NAVAIR)公布的数据,蒸汽弹射起飞和阻拦着舰对舰载机结构造成的冲击是普通飞机的6倍。因此舰载机必须具有很高的结构强度和耐冲击性能。在这其中舰载机的起落架是最关键的部件。根据美国海军公布的资料,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海军舰载机起落架的材料分别采用过300M型、AerMet100型和AF1410型钢。美国海军现役的F/A-18“大黄蜂”战斗机的起落架采用的就是屈服度达1620兆帕的AF1410型钢。而按《纽约时报》和《航空周刊》分析指出,中国的J-15是从乌克兰购买的一架苏联SU-33舰载战斗机后通过逆设计改装而成的推论,那么J-15的“宽大的起落架”一定是采用了中国钢材料制成的。为此,中国的军事迷们就开始搜寻苏联的特殊钢材的资料,并对中国钢铁产业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比对,进而提出的自己对J-15照片上起落架采用材料的看法。

再比如,在《纽约时报》和《航空周刊》上都提到的J-15的折叠机翼问题,虽然这两家媒体都没有做进一步的探讨,但军事迷们认为,这是决定航母最大停机密度的重要参数,而且舰载机机翼折叠结构的形式还影响着外部武器和吊舱挂架、发动机舱和机翼油箱的定位。比如美国航母就是以搭载数量最多的F/A-18战斗机作为基准设定了停机系数。如果J-15的停机系数为1,那么如果未来要搭载预警机其停机系数应该是多少(美国的E-2C“鹰眼”预警机为1.67)?如果要搭载电子战飞机和反潜机它们的停机系数是多少?当然,对于舰载机的机翼翼梁和隔框选用的耐腐蚀铝合金的材料及相关涂料,他们也根据舰载机最容易受到的应力腐蚀、电偶腐蚀、热腐蚀和高潮湿度下的霉菌腐蚀等问题,对中国目前的铝合金材料及化工涂料的研发方向做了分析和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自从中国出现了从下至上的“航母热”以来,有很多在不同领域里工作和学习的年轻人形成了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与很多汽车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爱好者不一样的是,他们在摸不着,甚至都看不见的情况下,从对航母的作战能力、吨位、航速等数据的关注,到对航母这件极为复杂的工业产品上的每个系统每个关键部件都进行着分解式的工业化解剖,进而做出一些与人们熟知的产业发展相关的分析。实际上,在最近很多国外媒体对中国航母的分析报道中,很多来自这些“网络航母设计师”们在论坛里聊天的只言片语。从某种意义说,与其说他们是在关注航母,不如说他们是把关注中国工业化的情结凝聚在了航母上。

说到这儿,我想到了不久前看到的原苏联黑海造船厂厂长马卡罗夫回忆录中有关保密的一些段落。苏联海军从1958到1991年,前后用了30多年时间,在极其保密的情况下共建造了“莫斯科级”、“基辅级”、“库兹涅佐夫级”和“乌里扬诺夫级”4代航空母舰共9艘(后两艘未建成),其中后7艘都是马卡罗夫担任厂长时主持建造的。如果现在他知道在中国有那么多年轻人对他主持建造但未完工的航母配什么样的舰载机如此津津乐道时,他会怎么想呢?我记得在他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话:“苏联解体后的1993年,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和乌克兰的总理库契马带着副总理、部长以及两位总统的观察员来到了工厂,研究了把‘瓦良格号’航母建造完的可能性??我明确地回答,在国家已经解体的条件下,原来的各共和国内其中也包括俄罗斯的生产已停顿,科研和设计单位也已停止工作或者中止了财政拨款,要建成这艘舰不只是简单地把它造出来,还要把它调整到战备状态,而这是不可能的。”■(文 / 宋晓军) 航母中国军情中国海军武器舰载机飞鲨中国战斗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