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宾孙模式和孤岛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从整体上讲,丹尼尔·笛福是个倒霉蛋。他在30多岁时就破了产,欠了一屁股债。好在笛福有一手好文笔,很快博得了荷兰国王威廉三世的赏识,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议。但好景不长,国王驾崩,靠山倒了,那些建议让他倒了大霉,不久就身陷囹圄。
后来,保皇党首领哈里把笛福从牢里捞出来,作为交换条件,他成了哈里的密探。成了大内密探零零发的笛福还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哈里却倒台了,笛福被再一次投进了大牢。
笛福倒霉的一生很快被人遗忘了,但是他的《鲁宾孙漂流记》却永久地让人记住。我读书的时候,对这本书喜欢得不得了,起码,这个岛上没有考试和三角函数,当然,能有几个脾气好的女同学也漂到这个岛上就更棒了。
和我一样,经济学家也对鲁宾孙喜欢得不得了。在经济学家眼里,鲁宾孙模式是一种难得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将个别人置身其中,在同社会隔绝的条件下从事劳动和生活。经济学的主观派更是把它当做镇宅之宝,奥地利主观派经济学家庞·巴维克更是对此崇拜得不得了,不管是阐述价值论还是资本积累论,都言必称鲁兄。他甚至宣称,当鲁宾孙制造弓箭的时候,他就成了一个资本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最初行为。
等我长大以后,见识了这个花花世界,于是打死也不愿意去那个孤岛。因为在那个世界,既没有iPad、英超联赛,也没有立体电影、自动饮料机。不过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人乐意把自己的地盘改造成孤岛。比如斯巴达人,他不管希腊人在做雕塑修建筑,埃及人在搞贸易跳艳舞,自己一门心思把国家建设成兵工厂。整个国家就是一条士兵流水线,男的是战争机器,女的是生育机器。
有天我特地找来《顾准文集》去看看他对斯巴达的评价,意外发现他的《希腊城邦制》从第六章开始只有目录没有内容,于是对照著作时间表,原来顾先生本人也在一个和世界隔绝的孤岛上挣扎。
经济学家把鲁宾孙称为“原子个体”,问题是我们无法生活在孤立的世界中,即便如民主德国修建起了高高的柏林墙,可是老百姓只要架一个天线就可以收到墙外的电视,原来花花世界是这样的啊。于是民主德国的“鲁宾孙们”有挖地道的,有坐热气球的,有自驾潜水艇的,五花八门,迫不及待地翻过柏林墙。
我在想,鲁宾孙模式作为经济学研究课题倒也罢了,可是到现实社会,未免太可怕了。所以就算笛福先生本人,就算再如何被政敌迫害追杀东躲西藏,到死也没有逃到孤岛上去。■(文 / 岑嵘) 孤岛鲁宾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