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的小布尔乔亚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我疑心“乔治·佩雷克”(Georges Perec)还算是一个比较小众的名字。但每一个泡豆瓣的男男女女,都该人手一册这本《物》。
小说主人公是一对青年情侣,热罗姆24岁,西尔维22岁,两人都是为广告界服务的社会心理调查员。热罗姆和西尔维的“商品拜物”教育始于走出校门的一刻,他们拜倒在财富的符号面前,在学会热爱生活之前,他们首先爱上的是财富。作为小布尔乔亚,他们期望有钱,却找不到发财的门径,或者说不屑于钻营。而随着年华流逝,梦想褪了色。现实生活教育他们,他们“可欲”的生活,其实是这样子的:“热罗姆将是个上门服务的销售网络的负责人,卖的是家庭保险、盲人用的肥皂,雇用的是勤工俭学的贫穷大学生;西尔维则是家庭主妇。他们有了整洁的套房和小汽车、电视机,外出度假时一律住在包膳宿的度假公寓里。”辛酸的是,这与他们堆砌了无穷细节的豪华生活方式相去甚远。更为不堪的是,他们的工作总是岌岌可危,无情的命运也可能将他们变成赤贫的流浪者。
心灰意冷中,他们想到了“逃离”。小说第二部分写他们前往离突尼斯还有270公里的小城斯法克斯,西尔维担任一所技术学院的教师,热罗姆则赋闲在家,靠妻子的工资生活。在宽敞而简陋的住所里,他们装饰了七星文库版名著、摆设、唱片、巨大的罗盘地图,他们趴在席子上喝土耳其咖啡,听《大公》、《少女和死亡》,但是这些巴黎生活的残存物,使他们更觉出北非小城的寂寞和荒凉。“尾声”部分,佩雷克用他一贯狡黠的写法,描述了一个“可能的结尾”:热罗姆和西尔维终于向生活投降,幸运地成为一家广告调查所的负责人,从此告别锱铢必较的生活,过上理想中的生活:“他们将有自己的谢斯特菲尔德牌沙发、像意大利汽车里的座椅一样高贵而柔软的真皮扶手椅、乡村格调的桌子、斜面经桌、裁绒地毯、丝绸垫子和浅色橡木打制的书架。”
注意到了吧,在他们的构想里,书架和书是不可或缺的,是他们以示区别于一般暴发户的象征物。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说一开始,他们构想那套理想住所时,他们不承认这是“为物所役”,因为环境的舒适对于他们是天经地义的,他们的心思在别处,“总会有那么一些日子,他们会远走高飞”。托词罢了。当每个小布尔乔亚都希望标榜自己的不从众、不流俗时,这种标榜本身也不过是泯然众人的行为而已。爱读书的小布尔乔亚也是小布尔乔亚。
《物》的副标题是“六十年代纪事”,半个世纪之后,此书依然没有过时。在目前这个商品化社会,如佩雷克所说:“越来越多的人既非富裕,也非贫困,他们梦想着财富,也的确有致富的可能,于是,他们真正的不幸就由此开始了。”■
(文 / 马凌猫) 读书布尔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