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的坚守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泰州老街的入口,是看上去并不那么雄伟壮观的牌坊,倒是“老街”两个大字遒劲有力。小街不长,约五六百米,清一色是明清建筑,古韵盎然。地面铺着碎石板,有些坑洼不平,两边的店铺,高低错落,红灯笼、杏黄旗,花枝招展,参差有序。有卖土特产、收藏品的,也有书场、茶楼、酒肆,更有时髦的服装店和小餐厅、小茶馆。虽一两间小屋,倒是很有个性和特色。有家卖火柴的小店,十几平方米的天地里,全是值得珍藏的火柴,林林总总不下千种,单是店名就够你冲着它进去看看:卖女孩的小火柴、卖男孩的小火柴。酷吧?
漫步街头,“皮包水、水包皮”、古戏台、青铜浮雕、华夏第一响锣、苏中第一水车,还有日晷、石碾、系马桩、饮马槽,浸润着岁月的市井文化俯拾即是。最有看头的,是那些老行当和老手艺,如糖葫芦、麦芽糖、剪纸、捏糖人、柳编、竹编、米上刻字。捏糖人的是位老爷子,戴顶破帽,好奇的游人把他围在中间,竹竿支起的架子上,插着十几个形态各异的糖人儿,孙悟空、白骨精、关公、西施,无不神采飞扬,栩栩如生。见我不停地按快门,他一边慢慢地把新作品往架上插,一边问:“糖人拍全了没有?”我把相机浏览器给他看,说:“拍啦,还是特写!”他脸上漾出幸福的笑:“谢谢!”
做竹编的汉子五十开外。面前摆一只塑料水盆,里面浸着一片片芭蕉叶,青梗梗的,泛着幽幽的光。红蓝相间的小铁杆四周,挂着展翅的蜻蜓、高歌的知了、欲跳的青蛙,还有粗壮的龙、精细的蛇、报晓的鸡,个个活灵活现。方桌上摆着两只广口玻璃瓶,分别插着玫瑰和康乃馨,一红一黄,阳光下格外醒目。一旁的石头饮马槽上,铺着一方蓝巾,上面是形态各异的十二生肖。“一个能卖多少钱?”我问。“两三块。”他答。“一天能卖二三十个?”“没有,才几个。”“为什么不传给别人呢?”“没人想学。”“那为什么还要做呢?”“我希望它能传下去。不要在我手里失传。”看得出,他不是为了挣钱糊口养家,只为了一份简单的坚守。他坚守的,不只是一种手艺,而是人生的一种态度,一种对地域文化世代传承的内心坚守。
看到秦州人的生活常态,让我感到正是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点滴坚守,才使得我们华夏文明薪火相传,丰富多彩。
(文 / 冯雁军) 坚守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