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夸大的危害
作者:曹玲(
3月24日,日本福岛的一家农户在收获胡萝卜,受福岛核泄漏的影响,农业品销售遇到一些困难 )
“如果你去医院检查身体,很好,没问题。但是医生总是告诉你过两天就来检查一下,反复几次,你就会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媒体每天都要把放射性物质的检测结果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大家当然会感到紧张。没问题为什么天天在新闻里说来说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辐射安全研究所王仲文研究员说。
三联生活周刊:核辐射到底是如何损伤人体的?
王仲文:到目前为止,人们尚未完全弄清楚辐射伤害细胞的所有途经,但是大多涉及使DNA发生改变。有两种途经会引起DNA改变,一是辐射可以使DNA分子电离,化学键断裂,直接引起化学变化。二是辐射使得细胞中的水产生带电的水分子,这些水分子可分解成自由基,自由基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可以和DNA发生作用,间接导致DNA发生改变。不管是哪一条效应,这种化学变化都能引起有害的生物效应,导致出现癌症或其他疾病。
三联生活周刊:根据国际通行标准的规定,一般说,普通公众一年内接受的安全辐射剂量不超过2毫西弗,从事与核有关工作的职业人员一年内接受的安全辐射剂量不超过20毫西弗。这个安全剂量是如何确定的?
王仲文:人体有修复功能,并非说只要有辐射就有损伤。在生物学研究上,100毫西弗以下的剂量观察不到细胞有任何效应;大于100毫西弗就可以看到一些细胞的生物学损伤,比如DNA的断裂等等。
如果剂量增大,全身照射达到1000个毫西弗,人体就会出现瘢痕或者照伤,从临床上可以看出来。如果再大,达到4000毫西弗以上,人体器官就会损坏,人开始死亡。全身照射达到6000毫西弗以上,基本无药可救了。
大剂量的全身照射会出现什么后果,已有定论,有争议的是小剂量照射对健康带来的长期影响。虽然从生物学角度来说,100毫西弗以下看不到生物学效应,但是从防护的角度来看,因为有争论无定论,所以认为外来的辐射总是不好的,可能会造成一些突变。为了确保人员的安全,国际原子能机构制定的标准是工作人员一年内限制在20个毫西弗以内,公众限制在2个毫西弗以内。
三联生活周刊:1个毫西弗是什么概念?
王仲文: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辐射无处不在,全世界人均天然辐射剂量为每年2.4毫西弗,我们国家比较高,平均为3.1毫西弗,这是因为我国有些天然辐射比较高的地区。海拔高的地方相比海拔低的地方少了几千米的大气层保护,天然辐射强。此外,坐飞机受到辐射照射也比在地面要多。但是,针对这些天然辐射值较高地区的研究,并没有发现当地居民有任何健康方面的异常。这里1个毫西弗是指除天然照射外,人为活动增加的额外照射剂量。
三联生活周刊:人体哪些器官对核辐射特别敏感?
王仲文:人体器官中分裂越迅速的细胞越敏感,处于休眠期的细胞相对不敏感。对应到人体,不断分裂增殖的器官比如造血细胞、肠胃、小肠黏膜等比较敏感,而肌肉组织相对分裂较慢,不敏感。切尔诺贝利事故出现众多甲状腺癌,是因为甲状腺靠碘才能工作,而碘131是水溶性核素,进入人体后如果甲状腺缺碘,就会聚集在甲状腺内。如果甲状腺不缺碘,就会溶解在血液里,过几天被代谢掉,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切尔诺贝利事故后,乌克兰地区儿童甲状腺发病率不高,而白俄罗斯地区儿童甲状腺癌发病率增高,这是因为当时在白俄罗斯,很多人缺碘,所以儿童的甲状腺才会聚集碘131。
三联生活周刊:那最近人们热议的钚呢?
王仲文:钚的半衰期特别长,是亲骨性的,到了体内主要集中在骨表面,也就是骨黏膜上,吃什么药都无法排泄掉。如果特别大剂量的话,钚容易得骨肉瘤。钚和碘不一样,碘可以通过气溶胶也就是空气进入体内,而钚一般是通过食物或者伤口进入体内。
三联生活周刊:核辐射有一些效应是当时无法发现的,过了较长时间才会显露出来,其中最严重的就是癌症。但是人们对大多数癌症的确切诱因仍然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除了受到辐射照射外,接触香烟烟雾、石棉以及紫外线类的物质,都可能会诱发癌症。而且癌症的发展过程比较复杂,有多个阶段,通常要经历很多年。既然无法区分究竟是辐射照射还是其他诱因导致了癌症,如何才能计算辐射致癌的风险?
王仲文:在实践中,研究人员不得不采取流行病学的方法,利用统计学方法来研究特定群体中特定异常的发生率。就拿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之后的研究来说,美国和日本联合成立了一个放射线影响研究所(RERF),位于日本广岛。研究将受害者分为两组,一组是近爆心受照调查组,广岛长崎受照射时位于距爆心5公里以内,受照大于100毫西弗;一组是远爆心受照对照组,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时位于距爆心5公里以外,受照小于100毫西弗。
从流行病学研究来说,经过60多年的研究,第一组统计结果,癌症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一倍,而且剂量越大,得癌症的概率越大。而第二组的统计结果,无论是从癌症发病率还是遗传效应来看,均没有发现异常。
癌症有一定的潜伏期,实体瘤潜伏期为20~30年,甲状腺瘤为10多年,白血病是5~8年,过了这些年再得癌症基本和辐射无关。现在距切尔诺贝利事件20多年,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60多年,基本的研究结果已经出来,有了定论,如果再有新的结果,可能要再等几十年。
三联生活周刊:那遗传效应呢?切尔诺贝利论坛的报告中说,没有证据表明受污染地区居民生育率下降,以及对下一代的整体健康造成任何负面影响。但是很多研究又表明,在小鼠和其他动物体内,辐射会诱发可遗传突变,造成畸形儿的产生。作为一种动物,为什么人会例外?
王仲文:科学家在切尔诺贝利、广岛、长崎均没发现明显的遗传效应,即便是广岛、长崎的爆心区也没发现明显的遗传效应,爆心区的幸存者吸收的辐射大于100毫西弗,甚至达到1000毫西弗。而切尔诺贝利事故后白俄罗斯污染区和未污染区有关先天畸形儿童的报告增多,可能是因为报告体系日趋完善,并非由辐射造成。
但是实验室里的动物实验观测到了遗传效应,为什么人会例外?这个问题目前没有定论。就放射线影响研究所(RERF)的最新研究来说,可能是因为人体的筛选机制所致。很多动物是多胎繁殖,人不是。绝大多数女人一次只排一颗卵,男人则释放很多精子,这些损伤的卵子和精子活力会下降。人体有一个自然的筛选作用,将这些活力降低的卵子和精子均筛除掉,所以没有发现明显的遗传效应。2007年以前,辐射的遗传危险效应被定为0.2,现在改为0.08,危险性显著降低。
三联生活周刊:针对核辐射和健康的研究,进行起来有哪些困难?
王仲文:这个研究使用的是流行病学调查,在做计算时,人群越大越好,可以使估算值的统计不确定度降到最低。但是人数越多,统计起来越复杂。研究最大的困难是这些人究竟受到多大剂量?几十万人是很大的样本,每个人吸收了多少剂量,是一个非常难估算的问题。当年在估算幸存者接受的剂量时只能是有什么资料就用什么资料,这是不确定性的一个来源。
针对广岛和长崎的研究是根据居住范围统计的。原子弹在空中爆炸,除了冲击波和光波外,人们受到最大的伤害就是辐射。但是核泄漏不一样,泄漏出来的物质随着大气扩散在空中移动,再加上下雨下雪,没有办法划出一个具体的半径,来估算人们到底吸收了多少剂量的辐射。
三联生活周刊:据某些研究说,细胞预先接受小剂量辐射刺激后,在随后一定时间内能够对大剂量照射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这在啮齿动物和小猎犬中得到证实,这一点对人是否也适用?
王仲文:生物学上能看到这种反应,先给小动物一个很小剂量的γ射线照射,然后再给它一个2000毫西弗的高剂量照射,结果细胞突变数目要比单纯接受到2000毫西弗照射的低一倍。这种现象一般只在x、γ射线照射时看到,α射线基本上看不到这种效应。但是这个研究在国际上争论得很厉害,在防护领域里不采用这种建议,依然认为只要受到辐射就会产生损害。■
(文 / 曹玲) 辐射剂量辐射危害危害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