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整合与蒙牛的IMILK尝试
作者:黄燕历经波折的中国乳业即将迎来行业洗牌的新一轮转机,从2010年12月开始,由工信部、发改委和国家质检总局联手推进的乳品企业审核清理工作终于在3月31日宣告结束。各地质监局公布的审核结果显示,北京、黑龙江、内蒙古、陕西、广东和福建等省市的乳品企业淘汰率在18%到30%之间,个别省份接近40%。“平均到全国这次审核的淘汰率应当在20%到25%之间,以全国2000家企业总数计算,淘汰企业大约四五百家,仍然在合理范围内。”原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乳业专家王丁棉告诉本刊。比起淘汰率,更令业内震惊的是此次审核前所未有的力度,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向本刊透露:“比起2006年版审查细则,这次审核不仅要求企业必须具备自检包括三聚氰胺等在内64项指标的能力,而且明确提出企业不得进行委托检测,此外对企业的生产设备、管理制度、信息记录和人才结构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布局上游的格局之变
在蒙牛乳业集团总裁杨文俊看来,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无疑是推动此次审核的主要原因。“在欧洲,丹麦、法国、英国基本都是一个品牌占到80%左右的市场份额,中国有2000多家乳品企业,销售额却几乎只相当于一个雀巢。过于分散的市场格局不仅容易产生恶性竞争,也不利于提升产品质量,2010年蒙牛在奶源基地上投资了12亿元,2011年我们准备再投14亿元,但许多小企业没有这个能力建设上游。审核只是一个开始,中国乳业的下一步一定是从分散走向集中。”杨文俊对本刊说。2010年11月,蒙牛斥资4.69亿元收购了河北知名乳企君乐宝51%的股权,这是中国乳业近年来最大手笔并购案。按照杨文俊的说法,收购国内酸奶市场占有率第四位的君乐宝之后,蒙牛的目标是从2009年的世界乳业第19强进入全球乳业10强,年营收达到500亿元,而君乐宝的营业目标也将翻一番达到30亿至40亿元。下一个君乐宝会是谁?杨文俊认为中国乳业还存在很大整合空间,而在王丁棉看来,小企业退出后的市场份额将很快被大型乳企瓜分。“实际上,大型企业在此次重审中均已过关,淘汰的都是日产量只有几十吨甚至十几吨的地方小乳企,但在一段时间内区域性企业仍会有生存空间。”
按照发改委2008年发布的《乳制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新建企业已有原料奶数量不得低于加工能力的30%,但并没有明确规定自建牧场的比例。在杨文俊看来,经历过乳业危机之后自建牧场将是中国乳企的唯一出路。“奶源在整个乳品行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再好再规范的企业如果没有奶源做保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会受到限制。”据他透露,目前蒙牛2/3以上的奶源都是来自牧场,已经在全国建立了40多个生产基地,参建和参股的万头牧场14座,未来还将再建20座到30座大型牧场,同时与现代牧业的原奶供应协议也提供了奶源保障。不仅是食品安全,在中国经济进入高通胀期的大背景下,布局上游的意义还在于化解成本压力。周思然告诉本刊:“2010年12月国内主产区原奶均价已经上升至每公斤3.12元,与欧美许多国家相比,我国原奶收购价处于较高水平,这必然导致乳企盈利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新一轮审核对企业硬件设备的要求又增加了经营成本。“一个日产100吨的中型乳企要符合新审核标准,采购设备等项目至少花掉100多万元,这部分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王丁棉对本刊评论说。牛奶的N种表情
从1998到2007年,蒙牛高速成长的10年也正是中国乳业超速发展的黄金10年,在杨文俊看来,乳业大发展已经完成,即使没有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行业年增长率超20%的疯狂也难以再现。另一方面,当娃哈哈、可口可乐都在跨界推出乳饮料时,乳品与饮料的行业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乳业还将不断面临来自行业外竞争对手的挑战。“行业大背景加上中国消费者日益提升的营养需求,催生了乳品企业在产品上进一步细分。”杨文俊告诉本刊,“现在蒙牛特仑苏和早餐奶在同类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70%,我们还陆续推出了结合蔬果营养的果蔬酸酸乳、面向乳糖不耐受人群的新养道低乳糖牛奶以及国内首款儿童牛奶未来星,高端产品矩阵正逐步成为我们战略发展中的新亮点。”2011年3月,蒙牛在南方市场抢先上市了添加乳矿物盐和低聚半乳糖的新品益优特牛奶,这是一款被杨文俊形容为面向城市白领的健康牛奶。“在有些牛奶品类上中国是远远优于国际市场的,比如液态奶和酸奶,不论是加工规模还是在品类丰富度上都遥遥领先。当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之后,中国即将迎来又一轮消费升级,对中国乳业来说,如何把握大消费时代的机遇将是未来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杨文俊对本刊评论说。■
三联生活周刊:在高度分散的中国乳品市场上,尽管有蒙牛这样的领导品牌,但仍然存在很多区域性小企业。收购君乐宝之后,蒙牛如何看待新一轮乳品企业审核对未来市场格局的影响?
杨文俊:中国乳品行业下一步方向一定会从分散走向集中,这是必然趋势。现在国家对乳品企业的审核认证越来越严格,这次认证已经进行了半年时间,我估计中国大约20%的小型乳品企业将被淘汰。目前中国有大大小小乳品企业2000多家,销售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也有800多家,2009年中国乳品企业的总销售收入在1800亿元左右,而当年雀巢乳品事业部销售收入大约是200亿美元。中国乳业还是过于分散,不仅容易产生恶性竞争,小企业也没有能力像大企业那样布局上游,完善硬件设备。像新一轮认证在检测设备上有明确要求,小型企业不一定有这个实力。而在蒙牛,所有的检测已经做到比国标更严格。
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原奶大幅涨价和人力成本上涨使得中国乳品企业面临巨大压力,同时高通胀又让涨价变得很困难,蒙牛是否也感受到了这种压力,如何化解这部分成本压力?
杨文俊:目前乳业确实面临着成本压力,蒙牛会从多方面化解压力。首先中粮集团入股后我们双方达成了购销协议,协议期间蒙牛将从中粮购入白砂糖、食用油以及其他原料和相关产品,供销协议总值最多将达到5.8亿元。中粮将为蒙牛提供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在价格上蒙牛也将获得优惠,从而减轻原料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其次,蒙牛将继续进行产品结构优化以减轻利润率压力,除了特仑苏等高附加值产品外,我们还将推出更多中高端产品,以此提升利润率。此外,蒙牛已在全国15个省市区建立生产养殖基地20多个,并与大中型养殖场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这些可以让我们从奶源开始控制成本。
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底蒙牛竞购法国优诺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在这起未达成的收购之外,蒙牛未来还会有哪些国际化的实质性举措?
杨文俊:2010年蒙牛确实对法国优诺的50%股权很感兴趣,后来由于在主要条款的沟通中我们双方存在一些异议,这个事情没有进行下去,现在美国通用磨坊已经成为独家的排他性谈判伙伴了。对于只有10年历程的蒙牛来说,海外市场我们下一个5年还是起步之年,首先我们会从研发上实现国际化,蒙牛已经着手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比如我们在法国的研发工作站已经运营了一年多。当然不管我们的国际化思路如何做,未来一定会把中国市场作为优先考虑的重心,然后再走向海外。
三联生活周刊:一直以来中国企业长于营销、弱于研发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产业潮流中往往处于跟随者地位,但是在乳品市场上,中国市场上的产品种类甚至比国外更丰富,蒙牛是如何通过研发支撑做到这一点的?
杨文俊:纵观过去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乳业在全球乳业巨头全部进入中国、展开全方位竞争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生存和发展,并且在每一个细分市场占据优势,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立足创新,通过差异化竞争来实现快速成长。蒙牛耗资12亿元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高科技乳品研究院和日处理鲜奶2000吨的高智能化生产基地,我们的研究院会聚了16家国内外乳品公司及科研单位的技术,其中包括蒙牛与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莫纳士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研究机构共同完成的数百项科技创新。下一步蒙牛希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带动整个行业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不仅是消费者需要更加天然环保的产品,整个中国经济都在面临这种绿色转型,作为乳业龙头企业,蒙牛如何让牛奶变得更加绿色?
杨文俊:现在蒙牛80%以上的牛奶都是由牧场提供的,其中有一半以上是经过国家林业部认证、符合全部40项指标的生态牧场,这确保了我们的牛奶是天然绿色的。同时蒙牛也在尝试环保经济,从2004年开始我们就在收集牛粪利用沼气发电,现在畜禽类粪便发电上蒙牛是全球最大的,我们在全国的40多个工厂实现了污水零排放,污水经过处理后进行绿地灌溉循环使用。在消费者层面,蒙牛回收利乐包装已经进行了近两年,今年我们把回收推广到了所有品牌的牛奶包装,我们希望能让消费者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参与到环保事业中。■ 杨文俊乳业整合蒙牛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