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避难去哪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日本的“3·11”大地震牵动着全世界的心,在为受灾人民祈福的同时,我们也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到了地震发生时的一些细节,印象最深的是日本民众普遍表现出的秩序和冷静,这种表现是以常年的抗震演练和科学的抗震机制为支撑的。此刻给我们启发颇多。

北京是一座人口密度很高的超大城市,同时也是我国大陆东部多地震的地区之一。据我所知,当下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使用情况却不容乐观。全市仅有9个区县建了避难场所,共建成32个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501.94万平方米,可容纳156.6万人。这一数字没有达到市“十一五”减灾规划中对应急避难场所拟建数量的要求。此外,场所的建设还分布不均,城乡结合部地区较多,而老城区太少。再有,目前已建设的避难场所设计及配套设施建设标准不统一,缺乏规范性的规划引导,很难成为一个合格规范的应急避难场所。一旦有地震发生,上述问题都将显现出来。

此外,我还注意到居民对应急避难场所知之甚少。某报曾委托一家市场调研机构对市民进行过一次随机的抽样电话调查。在接受调查的650人中,有半数未听说过应急避难场所,剩下的300位市民中有55.7%不知道距离自家最近的一处避难场所在哪里。说实在的,笔者此前从未通过官方获得过有关应急避难场所的任何宣传信息,只知道一个公园是避难场所,还是去游玩时看到过牌子有个模糊印象。至于北京到底有多少家应急避难所、分布在哪里、何时可以使用、有哪些功能等等,都一无所知。

灾害、意外事故不可避免,关键是要在救灾应急设施的硬件和民众防灾意识教育、技能培训等软件上加大力度,只有平时建设和宣传到位,灾难来临时政府和百姓才能从容应对。

(文 /   韩雪) 应急地震时政应急避难场所避难

上一篇: 历史上的中国救援
下一篇: 小城的面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