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是最优雅的回应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静默是最优雅的回应0(图 谢驭飞)

文/欧阳宇诺

花瓣的形状,候鸟的飞翔,果实的味道,动物的足迹,水中的倒影……凡此种种,在文字尚未出现的时代,人类在看到、听到、闻到、尝到世间万物后,是如何描述自己的感受并向同伴进行分享的呢?我猜想,他们或许会将这一切默默存于心底,生存的需要耗费了他们大部分觉醒的时间,在那些不可多得的悠闲时刻,他们也许会静默地消化内心仓库中这些珍贵的感受,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慢慢在他们的脸上浮现。

出租车,机场,电梯,办公室,银行、商场……在这个世界上,声音及信息无处不在,它们不管你同不同意,强行进入你的耳朵,用近乎歇斯底里的传导方式向你输送着各种有用或无用的信息。寂静变成了一种奢侈品,人们有时会利用忙碌工作中不易获得的假期,远离喧嚣,前往山中隐蔽之处,用金钱购买一段没有噪声的彻底寂静。但有时,这完美的状态会令人类乐极生悲,他们爬山时不小心摔断了腿,急迫的救援来到他们身边,打破了那完美的静默状态。隐修被迫结束,他们迫不得已返回那必需但又嫌恶的尘世。

有些人天生热情,他们需要在喧嚣中通过说话来释放自己的天性,静默对于他们而言,有时是一种社交上的尴尬。但对于天生冷漠的人来说,保持静默是一种生活的必需,嘴唇的启合会令他们感觉疲累,某种更深层次的孤独感会在他们不够安静的时刻更深地侵蚀他们的内心。作家纪德说:“我始终隐约地感到我将自己的热情传给了他人,我必须学会保持沉默,我必须学会认真对待自己……眼睛要更多地观察,脸则要少动。我说笑话的时候要板着面孔。别人说笑话的时候,不要每次都喝彩。别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地对所有人表现出和蔼可亲的态度。”

纪德或许将他的热情传导给了那些滔滔不绝的人,在遭遇事业上的失败或不堪回首的情伤时,人类需要获得安慰,天性中的倾诉趋向或许会被开启,此时,伤心、委屈、凄惨……不一而足,统统要向对面的人道出,但在那之后,比起倾诉后如同泼水般情感垃圾的蒸发,后悔会在头脑中占据更多的比例。郁达夫的小说《沉沦》中,主人公总感觉在异国受到排斥,他去见他的同学,总希望能得到对方的同情和理解。有时候聊天聊得投机,他头脑一热,就将里里外外的生活全部讲给对方听,然而在返家的路上,头脑冷静下来之后,他又自悔失言,心理上的责备,倒反比不去访友的时候更厉害。

静默的时候除了观察和体会,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憨第德在历险过后,向一位托钵僧寻求指点,这位对人生在世的意义或善恶纠葛等形而上问题颇不放在心上的托钵僧回答:“闭嘴,行动。”对,行动!正如伏尔泰所言:“人就是生而行动,正如火就是要往上蹿,石头就是要往下落。无所事事对人来说便等于虽生犹死。” 生活圆桌静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