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如何爱一个人
作者:卡生辛巴奶奶原名杨劼,她曾经在央视工作了十年后辞职,回家养花、做饭,拾起了小时候的编织梦想(黄宇 摄)
在我印象中,妈妈是我们家的编织能手,每一年她都有给自己安排的毛衣KPI(绩效指标)要完成。爸爸的羊毛衫、我的一套毛衣毛裤以及奶奶的帽子和围巾。到了夏末秋初,我会跟着妈妈去当地专门的毛线市场挑选毛线,那时候的毛线店铺一家挨着一家,生意兴隆。由于是编织老手,妈妈对买几斤毛线能织成什么样的款式了然于心。毛线卖家们会向妈妈们推荐当季卖得最好的颜色和材料,还会把编织样衣摆在摊上供人参考。如果妈妈们不会新一季的织法,卖家还会提供一对一的教学服务。
到了晚上,一家人开始看《新闻联播》时,妈妈便拿出当天买回来的毛线,让我和爸爸帮她卷成线团,一般这个时候爸爸就会找一个借口,谎称隔壁的老李找他下象棋,一溜烟跑了。每次到了织毛衣季,我就觉得自己两条胳膊酸,每天晚上都要举起双手做妈妈的绕毛线机器人。那些年,我的毛衣、毛裤几乎全部出于妈妈的手工编织,每一年都会出现正流行的样式,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给我编织的黄色蝙蝠衫,我穿了许多年,依然是回头率很高的款式。父亲的羊毛衫就没有那么多变化了,颜色集中在灰色、黑色、藏蓝色,有变化的部分大约是领口的不同。
部分辛巴奶奶的织物(黄宇 摄)
我很奇怪,那个时代的女性为什么都这么心灵手巧。妈妈说那时候是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匮乏,每个女孩不得不学习编织,但凡家里肉眼能见到的物品都需要用织物盖起来,那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潮流。如果给心爱的人织一件毛衣,无疑是最能表达心意的礼物。
她跟我聊起她织第一件毛衣的事。1982年的冬天她遇到了我的父亲,两人很快就确定了恋爱关系。父亲把一首诗抄在笔记本的扉页上送给妈妈。妈妈想回赠父亲一样礼物,既能表达爱意,还能让他睹物思人。思来想去,她决定送父亲一件毛衣。可是织毛衣的线也是需要买的,妈妈便耍了一个小聪明,偷偷翻箱倒柜找出一件外公的毛衣,把线拆了准备给父亲织毛衣。实际上,尚未出嫁的妈妈并不是一个擅长编织的女性,看着拆完的毛线,她傻眼了,这一团乱麻从何开始?她把所有擅长编织的女性朋友都问了一遍,那些复杂的术语在她听来基本上是天书,最终她采用最简单的上下针织出了毛衣的前后两片,再把前后两片缝制到一起,最后把两个单独织出来的袖子缝到衣服上去。可以想象,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男士毛衣。
父亲后来告诉我,这是他收到的来自母亲的最好的礼物。即使袖子一长一短,即使穿上之后像一个滑稽的小丑,但他明了这其中的深意。一个女人的一生会有很多身份的转变,那一件“不成样”的毛衣是她与少女时代一次郑重的告别。
妈妈的编织手艺在成为母亲之后日益精进,再也没有闹出过类似的笑话,但她告诉我,那一件毛衣是她送给父亲的所有礼物中最用心的一件。后来父亲虽然没有再穿过那件毛衣,但极用心地收藏了起来。母亲在技艺纯熟之后曾提出过拆了线,给父亲重新织一件,父亲没同意,他说,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件毛衣。
曾几何时,我们已经没有这么用心考虑过一个物件和爱情的关系。物质的丰富让我们给爱人的赠予多了很多的选择,却似乎少了一些什么。为了写这个主题,我拜访了辛巴奶奶。
辛巴奶奶原名杨劼,她在央视工作了十年后辞职,回家养花、做饭,拾起了小时候的编织梦想。辛巴奶奶的家里专门有一个房间是自己的编织工作室,摆满了全世界各种质地的毛线以及编织读物。辛巴奶奶说,这方天地是她的童话世界,看着一团团毛线成为手中成型的织物,会莫名升腾起一种幸福感。在这个工作室的显著位置,放着一张辛巴奶奶和丈夫的合影,那是他们二十几岁的照片,两人坐在草坪上互相依偎,笑容满面。再看眼前的辛巴奶奶,时光荏苒,却似乎给了她更多笃定的气质。辛巴奶奶说,过去在央视工作时忙碌和焦虑是日常,都忘记了怎么安静地坐下来,细细感受自我和物之间的关联。
在辛巴奶奶的编织工作室里待着,莫名有了一种特别踏实的感受,仿佛一件件橱窗里的毛衣散发着不同色泽的温度。辛巴奶奶是幸福的人,她在与物沟通时也在和自己内心的平静对话,退休的日子被她过得温暖且有诗意,她说:“我们这个时代忘记了很多温暖,以为物质丰富就能找到安全感,其实助长的都是我们无法停歇的欲望罢了。”辛巴奶奶感知到了编织给她带来的好,后来开始做编织教学。辛巴奶奶的学生有从外地慕名而来的编织爱好者,也有零基础的“90后”。我问辛巴奶奶,在这些学习者的身上是否有一些关于爱的故事。她说:“很多人以为,编织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手艺,但在很多故事里我看到了编织给她们带来的变化——如何与物相处,如何学习到一种新的沟通方式。”
辛巴奶奶有一个“90后”学生,她有一个雕塑艺术家男朋友,两人的感情一直很好,但她总觉得两人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雕塑家性格比较孤僻,在工作室每天至少有10~12个小时在工作。年轻的姑娘希望自己的男朋友能够像别人家的男朋友一样,多和她说说话,但雕塑家却是不会表达爱意、沉默寡言的人,她为此十分苦恼。来辛巴奶奶的课堂之前,她似乎觉得这段关系危在旦夕,时刻都有崩盘的危险。迷上了编织后,女孩开始在男朋友的工作室里待越来越长的时间。一开始他们都不说话,他做他的雕塑,她则练习编织。在过去,女孩总觉得两人之间只有滔滔不绝才是爱的证明,现在她渐渐喜欢上了各自专注自己喜欢的事情。辛巴奶奶说:“后来她告诉我,自从开始了编织,她发现了一种有趣的沟通方式,为什么所有情感的表达非得是‘我爱你’呢?当她第一次送给他自己亲手编织的帽子,他虽然不动声色,但却感到了浓浓的爱意。”
辛巴奶奶的新婚学生(黄宇 摄)
辛巴奶奶很喜欢与学生聊天,在午后的阳台上,一边编织一边聊生活,时间仿佛被凝固在一个更为遥远的时刻。有个学生和辛巴奶奶说,编织让时间拉长了。辛巴奶奶就像一个故事收集器,她教会她们编织,她们告诉她属于自己的爱的故事。
还有一个年岁和辛巴奶奶差不多的阿姨,专门从沈阳来北京学习编织。她们相熟之后,这位阿姨和辛巴奶奶聊起为何钟情于编织。她说有一次在医院排队看病,身旁坐着一个年纪很大的老爷爷,穿着一件特别破的毛衣。阿姨对老爷爷说,您这衣服破得不成样子,应该买一件新的。老爷爷对她说:“这是我老伴给我织的毛衣,她已经去世了,我不能扔掉这件毛衣,我特别想她……”辛巴奶奶说起这个故事时,眼眶微红。这位阿姨最后决定把编织当作一个认真的事情来学习,她准备了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着老公和两个孩子的衣服尺寸,她还专门设计了Logo,每一件毛衣上都缝上“爱的标签”。阿姨告诉辛巴奶奶,一件毛衣虽然不起眼,但是你会想起这个世界上那些爱着你的人。
辛巴奶奶有许许多多关于毛衣和爱的故事。最后她向我们展示了她给丈夫编织的毛衣,平铺在桌上,一件毛衣因为这许许多多背后的故事,变得异常郑重。采访结束后,辛巴奶奶给我发过来一段话,是她的学生写的:“编织和看书一样,是时间隧道中的我和你。因为编织,我感知到自己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台机器,它让我闻到花香,看得到星光,触得到晚霞,爱得上你。” 黄宇毛线编织辛巴手工艺父亲爱情毛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