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巨人的转身
作者:张从志从2017年上任篮协主席至今,姚明的篮球改革之路走得小心翼翼(视觉中国供图)
兵败世界杯
在刚过去不久的2019男篮世界杯上,中国队折戟小组赛,还丢掉了直通东京奥运会的门票,考虑到落选赛微乎其微的出线希望,这可能是中国男篮自1984年以来首次无缘奥运会。赛后有记者采访身为中国篮协主席的姚明:“如果这个责任一定要有一个人负,那会是谁?”他毫不犹豫地答道:“我!”说罢转身离开。
今年是姚明在篮协上任的第三个年头,家门口的这届男篮世界杯,很多人把中国队的成绩视为过去几年篮球改革的一块试金石。姚明当然也很重视,中国队的每一场比赛都能在场边或替补席上看到他的身影,场上比分胶着时,直播镜头总去寻找他,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赛后成为舆论焦点。
退役8年,从球员变为俱乐部老板,再当上姚主席,球场内外的姚明始终是巨人般的存在,从未逃脱过镁光灯的追逐。但如今的姚明在镜头面前更加隐忍,面对失败,他不再像当年那样锋芒毕露。很多老球迷都还记得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首战大比分输给西班牙队后,同样是面对惨痛的失败,身为球队核心的姚明发出怒吼。“我对中国队失去了信心!我失望的是,这场球我们还有很多机会,但最终我们放弃了,我们太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机会。该我承担的责任,我都会承担。但他们……那些年轻的队友们,我真的很失望。小孩子无法承担责任,我感觉不到他们有取胜的欲望。与釜山亚运会相比,我们队仅仅是换了一张皮,心却没有换。”姚明每句话之间都要停顿三四秒,涨红着眼圈,最后甚至高声说了一句:“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死亡,便在沉默中爆发!”在这以前很少有国家队队员在媒体面前敢于如此直言不讳,这段话见诸报端后,在国内迅速引起轩然大波,批评和赞许者皆有。
后来有朋友问他为什么把话说得那么绝,不为自己留条后路。姚明说,自己当时只是想,打球和打仗一个道理,置之死地而后生。之后的几场比赛,中国队的实力果真被激发出来,他们先后战胜了新西兰、塞黑,挺进八强。那时的姚明已登陆NBA两年,在火箭队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带领中国男篮参加奥运会,他比谁都渴望取得好成绩。
姚明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2000年在悉尼,他刚满20岁,是国家队里的小弟弟,“没压力,上场拼命发挥就行,打好了赚了,打不好正常的”。那一届中国男篮没有完成进八强的目标,但姚明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国际篮球界的注意。国家队被淘汰,姚明坦言自己当时并没有多少挫折感,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带给他的更多是新奇。国家队出国比赛有外汇补贴,一天50美元,奥运会十几天加上其他奖金,姚明兜里一下子有了3000多美元,他很兴奋,“长这么大头一回有这么多钱让我自由支配,还是外币”。
从场上球员变成篮球管理者,姚明牵扯的利益更加复杂。2017年2月当选篮协主席后,他开始推动CBA联赛、国家队、青少年培养等各个层面全面改革。首先是“管办分离”,推动联赛市场化、职业化改革,俱乐部联合成立CBA公司,接管联赛商务开发权;制定新赛制,联赛由过去的38轮增至46轮,让球员有更多比赛可打;国家队分为红蓝两队,承担不同的比赛任务,而且从过去的征召制改为邀请制,给了球员选择自主权;和国际接轨,将原有的U15、U17和青年联赛三级梯级联赛改为U13、U15、U17、U19四级,让年轻球员得到更多历练;此外,篮协还推出了体教结合、教练员培训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作为传统体制产物的姚明,如今反过头来要改变体制,这条路,他走得小心翼翼。尽管他努力让篮球赛场更多地向媒体开放,但自己却主动避开了人们的视线,他不再接受深度专访,不再像以前那样在镜头面前金句不断,有记者抱怨采访他越来越难,还有人说他在涉及篮球的问题上打太极。成为姚主席的两年多里,很多想窥探他内心起伏的尝试都失败了。
两种体育,两种文化
1980年9月12日,姚明出生在一个篮球世家,父亲姚志源是上海男篮的中锋,身高2.08米,母亲方凤娣是上海女篮的中锋和中国女篮队长,身高1.88米。小时候的姚明个头长得飞快,11岁时已经和母亲一样高了,但除了个头高于同龄人,他在篮球方面并没有展现出多大的天赋和兴趣。而父母也并不愿意姚明去打球,他们深知吃运动员这碗饭的艰辛。那个年代的中国还没有职业体育,即便像姚凤娣一样打到了国家队,拿了亚洲冠军,日后的出路也不多。退役后,方凤娣被安排到上海市体委科研所工作,姚志源则在上海港口负责船舶检验,一个月拿几十块钱的工资,住在没有厨房、厕所的老筒子楼里。
父母希望姚明能好好念书,上大学改变命运,但身边还在体育系统的老朋友们看着姚明的身高蹭蹭往上冒,自然想把姚明带去练球。方凤娣起初不同意,经不住软磨硬泡,最后让姚明课余时间去体校训练,白天仍在普通学校上文化课,一直到初中,姚明才正式进入体校。上海市体委当时还派了一个叫卫国平的科研员专门负责姚明的课题,任务是研究如何在促进姚明长高的同时,还要促进他心肺功能的提高,并加强协调性,加强身体力量。卫国平制订了一个“姚明计划”,包括改变饮食结构、补充营养、调整睡眠时间和锻炼计划等各个方面。到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上,姚明第一次在球场亮相,立刻吸引了全国的目光。
毫无疑问,姚明是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受益者,这也注定他后来脱离体制、赴美打球的过程必然困阻重重。很多球迷都看过2002年NBA总裁宣布姚明被火箭队以状元签选中的那段视频,姚明成为NBA历史上第一个没有美国篮球背景的外籍状元,但他未能亲临现场见证历史。结果宣布之时,姚明和父母正坐在大洋彼岸的CNN电视台北京办事处的一个狭小办公室里。屋里长枪短炮早已架好,记者们听到结果后十分激动,姚明却只是微微露出笑容,和父母简单击了个掌后,又安静下来看现场转播。对姚明一家来说,这一结果并无悬念——NBA球队在拿到选秀顺位后一般都会提前与要选的新秀确认,姚明已经知道自己会是状元了。而且选秀前历经波折,这一刻对姚明来说更是解脱。
尽管拿到状元签的火箭队早早确定要选姚明,但与上海队和篮协的谈判漫长而艰难,差点前功尽弃。和上海队谈判的核心是赔偿方案,双方拉锯了好几轮,姚明的经纪人甚至不惜以召开记者会相逼,最终达成的方案是,根据姚明在NBA职业生涯的长短、工资的多少,姚明需支付上海队800万~1500万美元,逐年付清。和上海队谈妥后还要打通最后一关——中国篮协。篮协当时的主要担忧是怕姚明出去后不再回来,国家队缺少这位当家中锋,成绩肯定受到影响。姚明后来和篮协签订书面保证,同意回国打四大比赛——亚锦赛、亚运会、世锦赛和奥运会,还答应在国家队真的需要他的时候也会回国。直到选秀前一天,篮协终于放行。
后来每一次当国家队需要时,姚明都会出现在球队里。2008年2月,北京奥运会前夕,姚明在火箭队的一场比赛后被诊断出左脚脚踝骨裂。医生给了两种治疗方案,一种是保守治疗,敷药静养,靠身体机能慢慢恢复,另一种是手术,在脚踝里打钢钉,但无论哪种治疗,都需要4到6个月时间恢复。8月份奥运会就要开打,姚明选择了手术并冒着牺牲职业生涯的风险提前开始恢复训练,到7月终于和国家队会合。其后的一年里,姚明再次遭遇重大伤病,不少人认为是在俱乐部和国家队双线作战折损了姚明的运动生涯,但在姚明看来,国家队永远是自己的第一选择,为国出战自始至终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从体校到青年队再到一线队、国家队,姚明走的是一条中国典型的运动员道路,不同的是,他在一个合适的时机闯进了另一个篮球世界,也跨进了另一种文化。无论是场上还是场下,姚明到NBA后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语言、饮食、交通,乃至更衣室文化、俱乐部的管理等等。在国内,姚明过的是球队集体生活,一切都有人计划安排,而在火箭队,训练、比赛,每天自己得从家里出发去球馆,和上下班一样,没人盯着你;姚明开始时甚至无法接受队员的转会,当时的CBA球队流动性很小,球员在一个队一待就是好多年,很少转会,而到了火箭队,两年后姚明身边的队友就换了一拨。
这种差异还体现在各种细节之处。姚明曾去美国圣地亚哥参加一个篮球训练营,姚明的跑动、投篮都不错,但美国教练觉得他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扣篮,怎么提醒也没用。后来教练急了,罚他一次不扣篮就跑十圈,但一到篮下,姚明还是忘,教练干脆罚全队队友和姚明一起跑圈。很小的一个技术动作,反映的是中美两种文化思维的差异。在当时的中国,扣篮并不流行,很多教练不鼓励,甚至不允许球员在场上扣篮,一是认为扣篮是在向对手挑衅,把对方逼急了可能向你下狠手,二是觉得扣篮消耗体力而且容易受伤。而在NBA赛场上,扣篮不仅能够点燃球场气氛,更能让球员尽情展现自我,提振球队士气,不准球员扣篮在美国教练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哟,姚”
初登NBA的姚明走得跌跌撞撞,尝尽苦涩,首战0分两篮板,前六场球场均只有3.3分,姚明艰难地适应着NBA快节奏、强对抗的打法,甚至在场上被对方晃倒在地,引发全场哄笑。媒体纷纷开始质疑这个来自中国的状元新秀,最有名的莫过于TNT篮球评论员查尔斯·巴克利。
在一次电视直播中,巴克利对自己的搭档史密斯说:“我早就说了姚明不行。今天我再说一遍,如果姚明这场球能得19分,我就亲你的屁股,以示我对你的敬仰。”那天的比赛,姚明只得了3分,离19分相差很远。后来火箭队对阵太阳队,史密斯赛前又说“姚明还有潜力”,巴克利一听就急了:“又说姚明好……为了表示我对你们的不屑,我再说个狠的。姚明整个职业生涯,只要有一场球能达到19分,我就亲你史密斯的屁股!”有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拿这件事来问姚明,姚明倒是毫不在意,听完后笑着说:“那我就天天得18分吧。”
经过前几场球的适应,姚明很快找到了状态,就在巴克利放下狠话后的下一场比赛,火箭队客场挑战卫冕冠军洛杉矶湖人队,姚明迎来了爆发。他上场24分钟,九投九中,罚球两罚两中,砍下20分,6个篮板,火箭队以93∶89战胜湖人。第二天,美国的报纸、电视上全是姚明的新闻,大家都伸长了脖子等着看巴克利的好戏。几天后TNT电视台的演播室里,工作人员从后台牵了一头毛驴进来,在美式英语的俚语里,“Ass”既有“屁股”的意思,也可以指“驴”,巴克利躲不过,只能“信守诺言”,对着驴屁股亲了一口。
出众的身高、有辨识度的面孔、独特的身份标签,加上出色的篮下技术和移动能力,在媒体面前不卑不亢、智慧诙谐的谈吐,姚明迅速在NBA掀起一场“姚明风暴”。后来,他和湖人队“大鲨鱼”奥尼尔之间的“姚鲨对决”更是给NBA制造了无数话题,两人场外化敌为友的故事后来一直被人津津乐道。母亲方凤娣也做过很多年球员,她对姚明如此快地融入美国篮球文化也感到惊讶:“姚明更有明星风采,更自信,他在NBA如此放得开让我很吃惊。他的这一面以前从没显露。他敢拼抢,甚至技术犯规,对着人灌篮。”
当时还有人改编了一首“姚明之歌”四处传唱,姚明为2003年美式足球超级杯做的Visa信用卡广告“Yo,Yao”(“哟,姚”)也一下子就成为了波普文化的流行词。在“姚明风暴”的带动下,大批美籍亚裔球迷开始进入NBA场馆,一个全新的球迷群体不断壮大。尽管姚明在NBA职业生涯没能获得总冠军,甚至没有打过分区决赛,但在2016年,姚明与艾弗森、奥尼尔等人一起入选NBA名人堂,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亚洲人。著名篮球明星科比在评价姚明时说过一句话:“他在我们所有人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对当时很多不了解中国的西方人来讲,姚明几乎就是13亿中国人的生动象征,他在某种意义上已超越了篮球本身,成为一种国家形象的输出。姚明进入NBA的这9年里,正是中国国家实力迅速增强的时期,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有了更多了解中国的动力,而中国走向世界更需要姚明这样的代言人。2011年姚明宣布退役时,篮球评论员苏群曾在本刊撰文写道:“没有人比姚明更合适担任‘国家面孔’,除了那些职业政客以外,大多数外国人看到姚明会留下一个中国印象,姚明会让他们感觉到:中国很强大,但很安全,中国人很聪明,也很开放和包容,并且会像姚明那样彬彬有礼。姚明在国家形象宣传上的作用,远远超过政府花巨资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上打广告。”
可惜的是,姚明之后没有再出现第二个“姚明”。姚明在一次采访中曾提到,他认为自己这条道路成功复制的可能性很小,除了他异于常人的身高,还有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以及NBA开拓外部市场的强烈冲动。的确,尽管后来国内对球员转会NBA的政策越来越开放,却再没有中国球员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为了改变中国篮球,走出去的姚明又转身回到国内。退役后,他先是收购了上海大鲨鱼队,后来又当选篮协主席,成为篮球改革者。在这次世界杯中国对阵韩国的比赛后,还有一幕广为传播,姚明在更衣室里对抱怨裁判的年轻球员喊道:“全靠自己,全靠自己,全靠自己!”不仅是一场比赛,中国篮球也“全靠自己”。这个道理,恐怕没人比姚明体会更深。“我们还有问题需要去解决,我们也不会半途而废,我们会坚定地走下去。”除了主动扛责,姚明面对失利还表达了继续改革的决心。
(参考书目:姚明自传《我的世界我的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姚明传》,杨毅著,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 nba比赛新中国nba中国国家队70年篮球建国美国篮球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