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048)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业主群的那些事儿
这两天,我退出了我所在小区的业主微信群。说起来,当初加入这个群,是想着能了解小区的动态,谁知道它实在让我不堪其扰。
我不是一个爱热闹的人,也不爱打听小道消息,对于所在小区里的事,没有太大兴趣。但去年小区的地下停车位开始出售,同在这个小区的一个大姐,把我拉进了小区的业主微信群。
开始确实觉得方便,如果要租车位,在群里发言就会有感兴趣的业主来询问。“物业的电话号码是多少?”“有没有水电工的电话?”“小区所在的社区办公室在哪?”“谁有小户型房子出租?”……远亲不如近邻,遇到问题总有热心邻居给出答案。不仅如此,每天早上,群里都会有几个人发出早上好的问候动画,每逢节日,更是祝福满满。就算不时有人在群里发广告,也会按照群主的要求“打广告,先发红包”。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发现,业主群里也不简单。遇到关键问题,微信群就变身为一个辩论会现场。比如关于成立业主委员会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必须要成立,还有些人却认为这些叫嚣着成立业主委员会的人是别有用心,打着维护业主权益的旗号,其实是为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结果谁也说不服谁,无果而终。
真正让我下决心退群的,是关于小区房屋产权证的事。小区的房子已经交房三年有余,早已过了开发商承诺的办证期限。今年以来,各种消息开始在业主群里散布:今天有人说开发商有违建,所以政府不给办产权证,明天有消息称,业主们跑到开发商的新楼盘售楼处“喝茶”。
我认识的邻居也各有说法。一个朋友说,过去他也着急产权证的事,群里有人建议打官司,他就发了200元红包给那人,结果没过多久,此人消失不见,所以现在他根本不想搭理那些说要打官司的人。而另一个朋友说,那些嚷嚷着要拿产权证的人其实是为了卖房子,着急办过户手续。
前几天某个上午,一个自称是业主维权团的人在群里说,开发商缴了违建的罚款,大证已经办下来了,每户的证将逐步办理。到了下午,大家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纷纷指责他是开发商的走狗。剧情反转之快,让人目瞪口呆。
事情发展到这儿,我才意识到所谓的业主群,可能真的有开发商的人、物业公司的人。这哪是一个微信群,完全就是一个缩小版的社会。
在我用手指轻点确定退出群后,世界瞬间清静了。
(读者 深呼吸)
走路神器
惶然步入中年,锻炼身体提到日程。本着既节约又锻炼的原则,妻子下载了一个走路软件,每天投入5元钱,累计步数1万步,翌日保本,分红返利8分钱,但如果哪天步数不足万步,则5元钱充公。据说爱步者众。
妻子欣欣然,乐此不疲,我则冷眼旁观,持怀疑态度。按照妻子的道理,反正每天也要走路,况且走得也不少,这还有个三瓜两枣回报的意外之喜,积少成多,小钱也是钱啊。于是妻子无论刮风下雨,步行不辍。三分钟热度之后,看着妻子有时不想走也得走的纠结,我毅然谏言,算账对比,让数据说话:“一天8分钱,你买衣服一件就奔千去了,这点钱不入咱法眼啊!快别自己戴紧箍咒硬撑了。”没等我说完,妻子就连珠炮地发问:“你会加法吗?你会乘法吗?你有长远眼光吗?这十天就是块儿八毛的,一百天呢?一千天呢?一万天呢?再说这样还能激发我的锻炼热情,人无压力轻飘飘,又锻炼又有钱,心情好身体好,形成良性循环,你懂吗?”我继续坚持我的道理:“那我每天给你一块八毛的,可以了吧。”妻子以不屑的口吻驳斥:“什么你的钱?你的钱那也都是我的钱!我挣的这钱才是真金白银!计划外收入!你少扯后腿!”
那天,见妻子手机软件显示的步数远远不达标,但妻子还稳坐不动,我问:“怎么,终于放弃了?”妻子不动声色地说:“既要实干,还要有智慧,动动腿之后,还可以动动手,比如摇摇手机也可以增加步数的!一样是锻炼,而且是综合协调锻炼。”看着妻子频繁晃动手机,我都感觉有点晕。
一周过去,妻子时不时耸肩叹气,还自言自语道:“唉,这手机太沉了,膀子都酸了,唉!”我不露声色,幸灾乐祸地等着妻子计划泡汤的那一刻。
又过了几天,妻子从小区快递柜里取回一个包裹,得意地说:“这是我的走路神器,把手机放上去,可以混步数啦!”
(读者 姜云霄)
孩子的暑假
幼儿园宣布暑假到了,双职工家庭的我和队友见奶奶归心似箭,立刻帮忙买好回老家的火车票,当天就踏上了回老家的路。
小朋友当天也早早起来了,在沙发上放肆地蹦跳,大喊“我要回老家”。我眼泪窝儿浅,帮忙收拾好孩子的吃穿用度,由孩子爸爸送进车厢里。孩子一走,顿时觉得空气都充满了自由的气息。
由于老家在郊区,独门独院,出门就是街坊四邻。到了老家第一周,每天都是“解放区的天”,小朋友开心到极致。视频时见她,要么一头大汗地和十几个小朋友做游戏,要么和邻居妹妹骑行,叫她根本懒得抬头。
奶奶还在老家给报了一个小主持人班,二、四、六上课,要不是我和队友拦着,还要加报一个舞蹈班,一、三、五也上课。老家在南方,这些暑期课程一来打发了时间,二来上课也是娱乐为主,十来个四五岁的小朋友,学些绕口令,看他们口舌打结的样子也很好笑。
其间第二周的周末,我这个当妈的还是没忍住,周五晚上坐火车回去看她。刚一到出站口,小小的她在奶奶怀里,笑成了一枝花,大力地向我招手,等我走近了一下抱住我,用脸直蹭我的胳膊,奶声奶气地说:“妈妈我爱你!”
等我不得不离开老家回到北京,孩子的情绪也逐渐变了,从原来每天玩翻天,到昨晚视频时要求看看北京家里她的毛巾、玩具,我问她是不是想家了,她回答我想你了,说着说着把头别过去,两只羊角小辫子朝向屏幕,说“不看了,眼睛想流眼泪”。屏幕这边我的眼泪也下来了,队友接过手机,不解风情地问她是不是想回来了,她歪着头说想现在就回去,接着又像个小大人一样说“不说这个了”。
这个4岁的小人儿顿时让我体验到了无条件的爱。这几年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带孩子的时间并不多。去年她上了幼儿园,每天早晨出门大家都是“兵荒马乱”,只能在下班的边角时间互动一会儿。之前由于要强制性离乳,加上我身体不好,孩子早早地交由奶奶照顾。除了4个月的产假,我和她建立亲密联系的日子当属2018年上半年,机缘巧合,我有半年的时间带着她在国外生活。
一日三餐、吃喝拉撒、玩耍嬉戏,全部都要操心。从一开始每晚哭着要奶奶,到后面依赖妈妈,我逐渐从工作中抽离出来,也越来越投入到和孩子的互动和关爱中。那种不被任何东西打扰的情感尤为纯粹。很庆幸有那样一段时光,为我们的母女关系存储了不少“积蓄”,也让我学会如何真正去爱自己的孩子。
幸好,她的暑假就快结束了。(读者 趴趴)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