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中的幸福人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欧阳宇诺
受到埃米·扬创造出的极度热爱芭蕾的贝琳达的影响,目前6岁的Miumiu的人生理想是成为一名芭蕾舞者。除了坚持去上舞蹈课,她还要求自己每天在家里的练功房中待够一小时。她明确要求,这一小时里需要安静地不被打扰。她这样独立而冷静,当我被要求参与陪伴时,觉得像受到了额外的嘉奖。还好她目前识字不多,所以,当她在浴缸中泡澡时,允许我坐在旁边的躺椅上,一本接一本地念着她挑选出的“今日想看”绘本。当我念到“他们结婚了,从此之后,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时,Miumiu总会发出一声轻蔑的鼻音,不屑地说:“剧情太老套了,在一起就一定会幸福吗?”
她的精辟论断会令我陷入沉思,让我想起我童年时的睡前故事,那些故事大多采用玛丽·科尔所述的创作方式,为了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创造出了“内心怀有憧憬、对自我有所定位的主人公,还在其周围设置了其他人物,包括大反派,让主人公与各色人物关联、对峙,形成张力与冲突。并且,为主人公开启了一段崭新的旅程,使其如坐情感过山车般,在情节的千回百转中,一路跌宕,驶向故事高潮”。
音乐、仪式、誓言、交换戒指、热闹派对、一起幸福生活……现今,以这样的“高潮”收尾的故事,偶尔会令年幼的孩子产生关于幸福的迷思。还好,有很多不同的剧情产生了。当火龙将城堡烧尽,又将王子掠走后,勇敢的公主套上纸袋权当衣服,追赶火龙并用智慧将其打败,救出王子。但浅薄的王子非但没有表达感激,反而质疑这番打扮的公主丧失形象。公主马上还以颜色,毫不犹豫地斥责了他并解除婚约。所以,“幸福”可以是潇洒地转身,甩掉虚荣之人,重新上路。
有时,“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之后,一个名叫大卫的孩子可能会来到他们身边。这个孩子用雨后花园中的泥巴装点家中的地毯;在浴缸装满水后不关水龙头,把浴室变成私人游泳池;将锅碗瓢盆当作乐器,用勺子演奏动听的扰民乐曲;站在摇摇欲坠的椅子上,试图拿到橱柜顶层的曲奇瓷罐……看到这里,单身的人们或许会感叹,保持目前的状态未尝不是一种规避灾难、靠近幸福的明智之举。
大卫该上幼儿园了,他变成了吉姆。在面对来自同学的欺负时,吉姆得明白,眼泪毫无用处,必须让自己变得强大。再之后,吉姆上学了,变成了露露。放学时,只有她一个人站在教室前等待,她要对那些不知是养了蛇还是浣熊、沙发下面可能藏着鳄鱼、也许喜欢吃韭菜味黄油面包的叔叔阿姨们坚定地说出“我不跟你走”。大卫、吉姆、露露长大后,再次开启“他们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所以,这一切的终极定义到底是什么呢?和Miumiu一样喜欢穿滑板鞋的皮特猫给出了最中肯的答案:“不管你踩到了什么,继续往前走,继续唱你的歌。因为不管怎样,开心就好!” 绘本生活圆桌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