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也能买地方债了

作者:谢九

首批发行的两个地方债分别是宁波市债券和浙江省债券。发行当日,两个地方债14亿额度,仅仅用了10分钟就全部售罄。

3月28日,北京市财政局也宣布将通过柜台市场发行20亿元地方债,个人和中小投资者可以参与认购,11家银行柜台或部分银行的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均可购买。

在此之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购买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去年11月份,央行、财政部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地方政府债券柜台业务的通知》,将地方债向个人投资者开放,目的在于“丰富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柜台业务品种,满足居民投资需求,促进多层次债券市场建设”。

财政部确认了6个试点省市,成为首批可以通过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地区,分别为宁波市、浙江省、四川省、陕西省、山东省、北京市。在6个试点省市中,宁波市、浙江省和北京市已经开始正式向个人投资者发行地方债,预计四川、陕西和山东的地方债发行也会很快启动。

地方债面向个人投资者开放,对于个人投资者意味着多了一个投资理财的渠道。如果仅从利率来看,地方债的利率和市场上其他投资品种相比其实并不具备优势,从目前已经发行的3只地方债来看,宁波债券期限3年,发行利率为3.04%,浙江债券期限5年,发行利率为3.32%,北京债券期限5年,发行利率为3.25%。目前市场上银行理财的利率大概在4%,面向个人投资者的电子式储蓄国债的3年期利率为4%,5年期为4.27%。如果仅从利率来看,地方债不仅没有优势,反而还略处下风。

虽然利率比不上储蓄式国债,但考虑到后者的额度有限,每次推出都被投资者秒杀,因此,在储蓄式国债供应有限的背景下,地方债的推出对个人投资者也是多了一个选择。和银行理财相比,由于银行理财新规要求打破刚性兑付,不再承诺保底,因此有些谨慎的投资者也开始慢慢远离银行理财。在很多老百姓看来,地方债代表的是政府信用,风险很低,加之利率比定期存款高出不少,因此,地方债受到追捧也并不意外。

地方债还有一些其他优点,比如投资门槛低,起点只有100元,而银行理财通常至少有1万元以上甚至更高的门槛要求;地方债变现也很方便,在交易时段内可以随时买卖,利息收入可以免征个人所得税,对企业免征增值税和所得税。

地方债之所以向个人投资者开闸,主要还是和当前的经济形势有关。当前中国经济一方面大力减税,政府财政收入受到一定影响,与此同时,在稳增长的压力下,财政支出又需要加大力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债券规模将不得不扩容。

地方政府债券分为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两种。一般债券在公共财政预算之内,而专项债券在政府性基金预算之内,主要是为重大在建项目建设筹集资金。由于一般债券需要受到财政赤字率的约束,所以这一轮的地方债券扩容,更多是依靠专项债券。按照预算安排,今年的地方财政赤字9300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000亿元,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高达2.1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8100亿元。

在地方债券大幅扩张的同时,自然也就需要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其中,过去仅仅依靠机构投资者来购买地方债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债开始向个人投资者开闸。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地方债开闸的确多了一个投资选择,但是,对于地方债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地方债虽然是政府发行,但是和国债不同,并非无风险品种。

我国的信用评级体系并不完善,尤其是对于地方政府,基本上都是最高的AAA级,并不能完全体现地方政府的真实信用,地方债的利率也很难形成真正的市场化定价。前几年山东省自主发债,利率甚至比国债还低,也是一度引发不少争议,当时市场曾有戏言,以后可以请山东省代发国债。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很难对地方政府的真实信用做出判断,更愿意直观朴素地认为,政府发行的债券,即使出了问题也会有政府兜底。但事实上,我国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并不乐观。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有100多个市本级、400多个县级的债务率超过100%,部分城市的负债率甚至超过400%,其中有些地方政府从技术上而言已经处于资不抵债的地步。

2014年,财政部曾经提出研究制定《地方政府破产法》,在地方政府资不抵债时,允许地方政府宣告破产。2017年,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也提出探索地方政府破产制度,可见地方政府破产并非天方夜谭,尤其在中国经济下行周期,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都会有恶化的可能。

对于地方债可能出现的危机,中央已经反复表达过“不救助不兜底”的原则。2016年,国务院发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其中明确表示“地方政府负有偿还债务的责任,中央实行不救助原则”。如果出现危机,地方政府需要进行财政重整,“高风险地区通过实施一系列增收、节支、资产处置等短期和中长期措施安排,使债务规模和偿债能力相一致,恢复财政收支平衡状态”。地方政府的财政重整,其实就已经和破产相当接近。

过去几年,高速增长的地方债一直被视为中国经济最大的潜在风险之一,这一次地方债再度扩容,背后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地方政府为了配合刺激计划,债务规模大幅扩张,迎来了地方债的第一个高潮。“4万亿”刺激结束之后,中央政府开始退出大水漫灌,但是地方政府为了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推出了各种版本的地方投资计划,规模之大甚至超过当年的“4万亿”时期,地方债进入第二个高潮。

2014年,审计署曾经对中国的地方债做过一次彻底清查,最终的结果是,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的总体债务规模约为17.9万亿元。经过近5年多的时间之后,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肯定又上了一个台阶。

债务规模越来越大,对于地方政府的偿还能力将是一个重大考验。前几年,在地方债务偿还高峰时期,财政部采取了“借新还旧”的办法,通过债务置换帮助地方政府度过了危机,但是这种办法只是将风险延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地方债的问题。

在稳增长的压力下,地方债迎来新一轮发行高潮。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而地方债发行提速,地方债规模占GDP的比重将迅速提升。地方政府的债券多以土地收入作为偿还来源,不过随着房地产市场降温,未来的土地收入增速放缓将是大概率事件。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而偿债能力却在下降,地方债的风险,在未来很多年可能都将是中国经济难以摆脱的阴影。 地方债市场分析个人投资国债利率政府债券债券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