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打卡越打越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肖遥
我家小朋友津津乐道他的那些睡眠奇遇,就像回忆不小心吃到的几颗特别好吃的糖:下午上课老师在讲一道题,他手里做着笔记,写完了一句话不小心打起了盹,梦见自己在高速公路上空飞……猛然被同桌吵醒,问他刚才老师讲的那句话说的啥。梦里情节还历历在目,记得低头看到飞过了好多个收费站——而老师还在讲那道题,同桌正在抄刚才他记下的那句话。估计睡着的时间最多两秒钟,自己已经翱翔了上千公里。
还有一次午睡,他在1点40分醒来将闹钟按停,又不小心睡着了,说梦见自己在玩真人版“我的世界”,盖了房子,建立了王国,储备了很多物资,参加了一场混战……中弹醒来的他第一个念头是:“完了!迟到了!可能两节课都上完了!”一看表1点42分,也就是说自己用了两分钟时间玩了一场几个小时才能打完的网游,不由得窃喜:这一觉简直太值了吧!遗憾的是此类睡眠太罕见,多数情况是,一不小心闭上眼再睁开就是3个小时,就像被打晕过去了一样。
听得我好生羡慕:无论是晕过去,还是一闭眼就飞了上千公里的睡眠,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好睡眠。为了睡个好觉,成年人可谓想尽办法:通过手机APP、护眼仪,或智能手环的麦克风和加速度感应器检测每个睡眠周期,在设定的时间范围内选择最佳的时间响起闹钟。现代科技已经能够监测到睡眠波段,估计不远的将来,介入乃至控制梦境都不是问题了。如今就连卖护眼仪的微商,中午都要戴上护眼仪拍照发个朋友圈,说这叫“午休打卡”。
打卡是为了更有效率地利用时间,为了对抗现代人普遍在时间流逝中的焦虑感,村上春树的办法是:“既然有被时间带走的东西,就会有时间给予的东西,我要做的是,让时间站在我这一边。”村上春树小说里的人物都和他一样,具有极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无论再颓丧都要控制情绪、锻炼身体、认真吃饭、按时休息。打卡本质上是一种计算,或算计,用数据时代的说法是一种算法。然而上班打卡、吃饭打卡、锻炼打卡、背单词打卡也就罢了,现在连睡觉也要打卡了!估计连村上春树都要焦虑了:这人工智能的手伸得太长了吧?做梦很有可能是人类最后一点自由翱翔的空间了,也要被人工智能控制了吗?
说到人工智能,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不无担忧,未来人类对算法的依赖越来越强,算法的可靠性会提升,但也会降低人类感受的可靠性。届时安娜·卡列尼娜会拿出智能手机,问问脸书网的算法,她是继续和卡列宁长相厮守,还是和时髦的沃伦斯基伯爵私奔;麦克白也不必纠结是听从妻子的话杀了邓肯国王,还是听从良心放过他;伊丽莎白不必经历长长的选择困惑,她可以直接问算法,是嫁给柯林斯先生还是达西先生。如果智能手环让普鲁斯特一闭上眼就是一万年,睁开眼才过去了一秒钟,那《追忆似水年华》也不用追忆了。毕竟,小说一开始就花了35页描写作者经历的各种似醒非醒、朦朦胧胧的奇幻睡眠。所以,想必普鲁斯特为了捍卫自己半梦半醒的权利,不惜拖现代科学后腿,举双手反对使用人工智能干涉睡眠,并祝那些连睡觉都要打卡的人越打卡越卡。 睡觉生活圆桌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