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作家的足迹
作者:薛巍假期的第二天,我们一家去苏州的黎里古镇游玩,因为听说镇上的街边卖一些南方的特色小吃,大肠套着小肠的套肠、油墩子、辣脚……镇子的旅游开发好像刚刚起步,街头的店家做生意时都不怎么着急,不会热切地叫卖(当然也可能是怕外地人听不懂苏州话)。老街有两公里长,除了小吃铺,还有锡器博物馆、击退土匪战斗的原址、柳亚子纪念馆。柳亚子纪念馆里有一副柳亚子手书的对联,“少年虽亦薄汤武,许身何必定夔皋”,据说是龚自珍的诗句。
如果让我主动去拜访某个作家的故居,在上海,可以去张爱玲住过的常德公寓,或者钱锺书住过的辣斐德路。《纽约时报》有一个栏目叫“文学履途”,每期邀请一位作者,让他们前往自己钟爱的文学大师的灵感之城旅行,探索城市是如何激发这些杰出作家写出旷世佳作的。你要喜欢纳博科夫,要去的不是他的祖国,而是纳博科夫24万公里的收集素材之旅经过的地方,“《洛丽塔》一书中的地理风貌仍然历历在目,不仅有亨伯特的远山、燕麦山、无情峰,还有康菲小屋、夕阳汽车旅馆、铀光别墅、松涛旅社、天边旅社……”但美国剧作家威廉斯所熟知并热爱着的大部分罗马——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性开放、无拘无束的罗马——已然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让人麻木的连锁商店、旅游陷阱和银行支行。
海明威在全球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足迹,其中马德里在他心中有着很高的位置。马德里的博廷餐厅在橱窗里放了一张海明威的相片,并摘录了一句《太阳照常升起》中关于这个餐厅的句子。附近一家餐厅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在门口挂出一个大招牌,上面写着:海明威从来没在这里吃过饭。
美国导演威廉·弗莱德金是一个普鲁斯特迷,1977年他娶了一个法国女演员,每天晚饭后她先用法语把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读给他听,再翻译成英语,弗莱德金喜欢上了这部小说,十年间他每天反复读这部书,还读了所有关于普鲁斯特的传记和论文。80年代末他探访了普鲁斯特住过、写到过的地方,如巴黎丽兹酒店的普鲁斯特套房、普鲁斯特上过的中学,这个学校的档案馆还保存着普鲁斯特13岁时写的一些短篇小说、一些用拉丁语和古希腊语写的科学论文。
弗莱德金说,普鲁斯特住过的地方是他的灵感之源,但在公园、路上、镇上的教堂里、故居里找不到普鲁斯特的创作技巧,“它存在于他的天赋之中,他知道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我们走的路必将把我们带到同一个地方,我们内心的某个地方。普鲁斯特给我们的启发是,要去观看和欣赏我们生活中所有好像是微不足道的地方、事物和人物”。 文学作家生活圆桌普鲁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