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924)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表弟的婚事

正月初八这一天,表弟订婚了。困扰这个家庭两年之久的难题终于尘埃落定。表弟是表舅家的大儿子,今年28岁,大专毕业,稳重老实,外形俊朗,在南方一座城市打工。他并非恋爱困难户,但婚事却让家里操碎了心。

表弟有一个稳定的女朋友,也来自家乡,在同一座城市打工。两人一见钟情,恋爱一年后,都认定对方是自己一生的伴侣。两年前,双方家长见了面,认可了这桩婚事。那年,表弟26岁。这在农村已属大龄青年,表舅希望尽快把婚事办了,也算是了却老人的一桩心事。女方家长也爽快,同意结婚,但有一个条件:先在县城买套房,否则免谈。

表舅家住近郊的一个乡镇,世代务农。到了他这一代,虽不再依靠那一亩三分地的微薄收入,但并无稳定的工作,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几年前,他用积攒多年的钱在乡镇边上盖了一套房,想着今后作为表弟的婚房。没想到女方家却不满意,认为位置太偏、环境不好。表舅蒙了,不知如何是好。在城里买房,他肯定没这个能力,这几年房价涨得厉害,县城最普通的房子每平方米也得四五千元,再加上装修,少说也要50万元。何况,家里还有两个儿子,若是女方都如此要求,他该如何应对?

表舅试图做表弟的工作。谁知,表弟态度坚决,此生非此女不娶。话虽如此,家里的境况表弟一清二楚,他也曾试图让女友去说服她的父母。可是女友是个乖乖女,不敢违背父母的意愿,两个年轻人左右为难。不得已,表舅去求中间人说和,可几经斡旋,也未能改变对方的想法。中间人还悄悄对表舅说:“说起来,人家的要求也不算过分。怪只怪你家有三个儿子,负担太重,即便将来拆迁分家产,也得不了多少,趁着还没结婚,人家当然能多要一点是一点。这也是为了人家的姑娘着想。”

几经努力没有结果,表舅恼了,索性耗着,婚事搁置了下来。好在,表弟和女友是有感情基础的,即便双方家庭一直在博弈,也没有影响他们对未来的希望。而表弟,这两年在工作上也十分卖力,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弥补家庭的短板。只是,节假日他极少回来,即便回来,多半时间都在睡觉,或是与朋友聚会,和表舅几乎无话可说。我们都知道,他心里难过、无奈、酸楚,却又无力改变现状。比表弟更难过的是他的奶奶,我的舅奶。这位80多岁的老人,看着孙子沉默寡言的样子,她常常背地里抹眼泪,每逢有亲戚看望她,她说的最多的就是孙子的婚事。

转机出现在年前。表弟东拼西凑了十几万块钱作为首付,在他们的务工地订了一套房。开始女方家还是不太满意,认为太远了不方便走动。后来,中间人去做工作,说大城市的房子比小县城的房子升值快。表弟也表态:会一辈子对女孩好,将来还要将女方父母接到大城市去养老。终于,女方父母点头了。

表弟的婚事定了,作为旁观者的我,心情却难以平复。这几年,都说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楼高了,路灯亮了,村人着装时髦了。可是观念呢,却没有跟上脚底的步伐。在这样的环境中,爱情越来越贵。但愿我的其他表弟们,不再被旧的婚姻观念绊倒。

安徽阜阳  郭雪“黄牛”到底有多牛?

最近陪同朋友看病,目睹了医院“黄牛”的本事,事后朋友在群里吐露心声,说以后凡事都找“黄牛”了。

朋友的母亲查出癌症后,经过放射性治疗,癌症被控制住了,但肠胃还是不舒服,经过许多的检查,大夫说是放射性治疗产生的不适,不用再做检查了。但老人家不放心,坚持要做肠镜。几次检查没有成功后,大夫就建议做结肠CT。朋友为让老人家安心,就约了检查,但只能排到年后。没法,只能托关系找人。但托的人答复说,做这个检查就只有两个大夫,他们都休假了,只有年后才能做。此路不通,朋友只好试着联系以前找过的一个“黄牛”,回复是大夫已休假,但可以安排做,要价1700元。朋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了钱,之后“黄牛”拿着原来的约号单去了一间办公室,出来时就把约在年后做的检查改成了当天下午1点30分。朋友半信半疑地拿着约号单到了检查室的分诊台,问分诊台护士:这个检查下午是不是在这里做。护士看了一眼说:“你这个是怎么弄上的?谁帮你弄上的你找谁去。做这个需要专门的大夫,他们都休假了。”朋友顿时慌了,真遇到骗子了?这时,护士接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人声音比较大,依稀听到那人说下午有个什么检查,已经找人到时候过来帮忙做,跟分诊台说下。护士放下电话对朋友说,下午有人会过来,你们在检查室门口等着就行。

中午我们就一直在检查室门口等,还是担心会不会被骗,但也没有其他办法,只能试试。老人为了准备做这个检查,不仅要吃药,而且已经连续几天没吃饭了,只能吃点流食,同时这期间不仅老人心理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和煎熬,做子女的也一样。为了让家人和老人少遭罪,当其他正常的途径都行不通的时候,只能通过“黄牛”试试了。下午1点30分一个检查室已经开门做检查了,朋友把单子拿过去,大夫说你这个检查在另外一个房间。但那个房间从上午开始就一直没开过门,朋友说等到2点再没人来,就要跟“黄牛”说了。没想到1点50分,原来紧闭的检查室大门突然从里面打开了,出来一个穿白大褂的年轻人,问是不是有××要做检查。然后朋友的母亲拿着单子就进去了。等了约20多分钟,老人家出来了,检查做完了,我们都松了一口气。

整个下午我们一直在惊叹“黄牛”的厉害,也在探讨为什么正常途径解决不了的事情,“黄牛”就能处理。客观上,医疗资源不平衡,这里有全国最好的医院和医生,让患者放心的检查都在这里,人都往这边挤,造成看病和检查都超负荷运行。但同时,医院管理也存在不合理之处,能做这个检查的就只有两个大夫,因为大夫休假了,就不能做这个检查,不知道遇到急症患者医院该如何处理。要是医院管理再跟不上,当患者有需求,而医院有资源但安排不合理时,患者就只能通过找关系或者“黄牛”来想办法了,这样就必然会催生出医生与“黄牛”之间的灰色地带,这大概也是“黄牛”屡禁不止的一个原因吧。

作者 田滨房子的纠结

最近,我那个喝茶看展聊生活的闺密圈突然纠结情绪弥漫,原因是因为房子。其实,我们都属于衣食无忧的中产阶层,拿着公务员的工资,除了原来的房改房,都有了改善型住房。六个大人养一个孩子,没有房贷拖累,生活真的很安逸。可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交通规划获批,我们这个滨江临海紧靠上海的小城一下子火了。

纳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的经济效应还没显现,却吸引了大批的上海买房团。抢购完海边恒大威尼斯的度假房,又把手伸向了主城区的商品房,房价半年涨了50%。购房团尽管都是些中老年人,但是出手绝对豪爽,对市值一两百万的房子(哪怕还在图纸上),看图、付款、签约,半天搞定。一个个楼盘宣告售罄,还在图纸上的房子大多已经抢购一空。如此豪气的出手不仅催生了地价和房价的攀升,也让本地居民惶惶然起来。货币的贬值,股市的跌宕,投资渠道有限,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已经长时间令中产阶层的神经纠结,现在身处新一轮购房潮中,买,还是不买?打破了我们原有的安逸生活,新的纠结再次显现。

看上海人买我们身边的房子就像买大白菜一样爽气,好像买到就是赚到,不买就亏了。买吧,看着涨得离谱的房价,虽然跟上海房价比只是个零头,可是对县城工薪阶层来讲还是要以牺牲安逸生活变身房奴为代价的。不买吧,上海人都来买完了,不知道房价还要涨成什么样,口袋里现有的钞票不知道以后还能买什么。最担心的是,到了真有住房刚需的时候,我们到底还能买到什么?我们盼望了那么久的“长三角”一体化,是希望经济发展一体化,是希望大都市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的带动,而不是现在购房、养老资源的全面侵占啊!

江苏启东  朱咏梅 读者来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