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921)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普通人也想要正常空气

某问答平台上,一个“关起房窗,就能将外界雾霾阻绝于门外吗”的提问引来热议。一位答者的数据很有说服力。他从下飞机就拿着一个检测仪开始实测PM2.5,结果如下:下机时室外数据531,摆渡车内467,二楼通道348,行李处384,书店处433,一楼大厅430,出发大厅337,值机处344,出发大厅门外512……看完这些数据后我还保留着一丝幻想:毕竟这是大型公共场所,家里应该就不会这样了吧?谁知答者立马将这希望击得粉碎,据他讲,他家里开着净化器,指数也在200以上。唉,我家里还没有净化器呢!

看完这个帖子,我开始骂自己为什么手欠点开它,导致我现在看家里哪儿哪儿都别扭。然而我这种心情,有些人是不会感同身受的。比如移民了的人,去空气好的地方以旅游度假方式来躲避的人。每当遇见这种人,我就恨不得扇自己嘴巴子。老实说,我原来是极其仇富的,只不过后来听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是源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之后,我就不想了。不仇富了,又想到另外一些人,据说有些高级官员的办公室、会议室,甚至家里的空气都是特供的,看来他们也不会理解我现在的忧愁。

人人生来理应平等,但现在连呼吸都要分出层次,这事就没法再继续往下聊了。有钱的人走了,有权的人不在乎,只剩下我这种苦逼每天抱个肩膀,一边吸着有害物质一边愤世嫉俗了。还好我不上班,不用每天在外面灌着比家里更严重的毒气,所以这么看来,我好像还不是最倒霉的人。

王小波在他的杂文里写过北京的空气,从90年代开始就是迷迷糊糊的,有点眯眼,又有点呛嗓子。但是他说他对北京的环境改善充满了信心,因为那是一座现代大都市,有能力很快改善。20年过去了,北京的空气并没有像他期望的那样被治理好。他在文章结尾还写道:“一切环境问题都是这么形成的:工业不会造成环境问题,农业也不会造成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人造成的。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哀号解决不了环境问题,开大会、大游行、全民总动员也解决不了这问题。只要知道一件事就可以解决环境问题:人不能只管糟蹋不管收拾。收拾一下环境就好了,在其中生活也能像个体面人。”

如今这里的人依旧无法做个体面的人,在这污浊的空气里,连残喘都开始变得艰难,在生活的牢笼内艰难地爬行。国家要经济发展,富人想盆满钵满,而大多数人的想法只有:房子都买不起,要什么体面?即便那些大城市的环境再怎么差,去的人还是要去,留下的人依旧不想走。所以,这里没有开过大会、人们也没有大游行、全国更没有总动员。听说明天有雾霾,人们只会在心里说:哦,知道了。能够让人们愤怒的,恐怕只有某些专家的胡言了。这霾的年头已经太长了,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甚至在网上,还能找到一些段子,中国人尤其擅长编一些顺口溜,俏皮话,只是拿危害自己生命的东西打趣,不免有些别扭。但或许,这也算是一种无能为力的自嘲吧。

直到今天,我还没有见过2017年哈尔滨的晴朗天空,元旦之后,全国各地一片混沌之景,听说就连广州也沦陷了。

哈尔滨  一读者姗姗来迟的救护车

2016年12月31日,是我父亲91岁生日。这一天的中午,我们全家相约在小区附近的一家餐馆聚会,为父亲庆生。或许是父亲高兴,加之饮食可口的缘故,他多吃了一些。也就因为这个,在聚会即将结束的时候,出现了意外:紧挨着我坐的父亲,突然之间两眼上翻,从椅子上慢慢瘫了下去倒在地上,随即呕吐起来。在那一瞬间,他的神志出现了迷糊,我们立刻拨打了“120”电话寻求帮助。但让我们十分意外的是,市医院救护车在将近半个小时后才姗姗到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还是在我刚刚从医院急诊室退休下来的嫂子,通过拨打急诊室昔日同事的电话,积极寻求私人帮助的结果。

我父亲倒地之后脸色苍白,一度呼吸困难。具有一定救护知识的我嫂子跟我一边将父亲侧过身体,以免呕吐物进入呼吸道,一边掐他的人中。在拨打了“120”电话之后,我们本以为三五分钟救护车就可以到来——我们所在餐馆距离市医院步行也不过五六分钟,而当初我父母之所以在这里购房,原因之一就是考虑到距离市医院很近,有什么特殊情况处理起来要方便一些。但是这天,“120”救护车偏偏姗姗来迟。

据说本地“120”急救指挥中心如今已经在各大医院之间建立起了协调机制——早几年,因为没有“120”急救指挥中心的协调,也就是一旦接到呼救电话,由该中心根据事发地点的距离、路况等情况,指派相关医院派车急救,所以,有一段时间在各大医院之间出现了抢病人、抢伤者的无序竞争现象,导致医院与医院之间产生矛盾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同时也降低了“120”救护的效率。然而,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120”急救指挥中心已经建立并运作了好几年之后,本该有序与高效的今天,“120”救护车抵达事发地点竟然还是这么不可理解的速度。

从我父亲倒下到救护车抵达的这近半个小时里,我不知道“120”急救指挥中心有没有及时做出反应,于第一时间向相关医院发出指令;接到“120”急救指挥中心救护指令的医院,有没有于第一时间及时发车。但我知道,对于需要急救的病患者来说,分分秒秒都很宝贵:心肌梗死,4分钟内抢救为最佳时间;而当人体的呼吸过程由于某种原因受阻或异常导致窒息,进而令人体内严重缺氧,器官和组织会因为缺氧而广泛损伤、坏死——尤其是大脑,气道完全阻塞造成不能呼吸只要1分钟,心跳就会停止……因此,救护车越早抵达事发地点,病患者的生命就越有可能得到挽救。

我父亲是幸运的,因为他倒下的时候,身边有一个懂医学的我嫂子;还因为我嫂子刚刚从医院急诊室退休,手机里存有昔日同事的手机号码,拨打的那个同事当天还正好在上班。然而,对于很多需要“120”提供帮助的人来说,他们未必都能够这么幸运,因此,假如这样的意外落在他们身上最后结果是什么,真的让人不敢想象。

江苏如皋  严阳考试的真谛

我所在的这家局级机关虽说不大,仅百把人,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种对应科室一应俱全。分管考试这科的叫培训科,一年到头从没正正规规组织过一次职工培训。人家说得也很实在:这年头,谁在乎你那有气无力的培训,经费又没有,以考代培多好,又省事,又不费钱。

我们这里的考试大约分三类:一类是时事政治类,国家领导人讲话、党纪知识、重要制度、计生政策等都列为考试范畴;二是公司领导指示、讲话,这自不赘言;三是公司组织的各种参与性活动,如知识竞赛、有奖答题等。说是考,但实际上顶多是个“手工劳动”,因为考试前一星期领导就划出了考试大致范围,接着是培训干事们拿出标准答案让你记熟,有时考试前半小时,一些“灵通”人士还能搞出试卷,于是大家蜂拥而上,赶紧拿到单位门前的复印店复印答案,结果原定一个小时的答卷时间大多15分钟就完了事。不及格呢,对不起,扣当月效益工资,这是公司制度。

考试是年年考、月月考,最频繁的时候达到一周一次,红火了单位门口的打字复印店以及酒店。

一天与培训科长喝酒,三杯酒下肚,我们话就多起来。我问科长你搞这么多考试烦不烦,劳民伤财的。科长不回答,只用手指指单位大门,问我你知道复印店、酒店老板姓啥?我自然不知。“姓王。”科长压低声音告诉我。“姓王,这与考试有什么关系?”我仍不解。“糊涂。”科长急了,“请问单位局长姓啥?”“姓王啊!”我不禁脱口而出,顿时酒也醒了许多。“是王局长家人开的?”我问科长,科长却不语,阴着脸说:“这可是你说的,我可什么都不知道。”科长接着又大喝了几口。怪不得有这么多考试!我顿时醍醐灌顶,明白了考试的真谛。

武汉  聂勇军 科长读者来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