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要做“出行提供者”
作者:李三( 大众汽车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苏伟铭
)
在海兹曼进一步的阐述里,使用了“颠覆性的变革时代”这一更加夺人耳目的提法。或许,身处这个时间节点,尚有很多事情看不清楚,待有朝一日回头来看,今天发生的很多事情正在改变着汽车产业的走向:电动汽车产品愈发成熟,网络约车和汽车共享需求日益强烈,自动驾驶领域加速升温,汽车互联急速发展……
广州车展前夕,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先后与多个商业伙伴达成战略合作意向:携手北京首汽集团有限公司,在需求日益旺盛的汽车分时租赁领域,建立强大的合作机制;携手长春和上海的两家长期合作伙伴,抢滩快速发展的二手车市场,并拓展与中国领先的二手车电商平台优信的战略合作;与滴滴出行建立战略合作框架,通过成立合资公司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智能网络约车服务……
这一揽子签约,标志着大众移动出行战略正式浮出水面。
大众汽车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苏伟铭先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详细解读了大众汽车对未来“出行”的理解:要成为出行的提供者,而不是“供应商”,这个定位,是大众汽车集团深思熟虑之后的一大转变。
事实上,今年8月,随着大众汽车集团架构的调整,苏伟铭的工作重心也有了一些变化,现在他主要负责集团(中国)企业战略和集团销售、进口车业务以及一些特别项目,他说的“特别项目”中,就包括逐步开展的移动出行业务。
三联生活周刊:你是否注意到,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似乎稍微降低了一点?
苏伟铭:分析细分市场,集团品牌的表现还是不错的,比如大众品牌,在相关细分市场里增长率远高于市场增长率。从产品竞争力来看,集团下面几个品牌做得非常成功,保时捷的成绩非常好,奥迪也很不错,虽然奥迪面临奔驰的挑战,但是销量还是一步一个台阶地上升。我们在观察行业政策,毕竟靠近年底的政策对销售会有影响,但我估计,市场总量可能会在2230万到2250万辆。
三联生活周刊:如果把汽车市场比喻成蛋糕,你认为这块蛋糕还有多大可分?
苏伟铭:接下来的10年,根据调研报告,中国的中产阶层将从目前的2亿达到6亿左右,这个数字是惊人的。市场潜力还非常大。我认为,中国现在所面临的挑战是基础设施的挑战,北京的人口是2000多万,与台湾地区、马来西亚不相上下,但北京受到基础设施的影响,对改变出行方面有需求,这也是我们所要观察的。
三联生活周刊:大众汽车的未来竞争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苏伟铭:从产品角度,我们在过去24个月里一直在谈SUV,接下来的两到三年大众汽车集团会推出很多SUV。SUV跟MPV还是非常重要的市场,我们认为接下来两三年里,在SUV这个市场,大众汽车集团会比较有竞争力。
我们也一直在强调新能源车。产品的推出需要时间,我们希望产品推出的时候有不同车型和产品家族。电动车需要基础设施,充电桩需要时间准备,这方面我们也在积极着手,这两个重点是集团汽车产品发展的基础。围绕这个基础,我们的“2025战略”要反复推敲到底该怎样定位。我们不只做传统业务,也要做可持续出行的提供者,我们要成为出行的提供者,而不是“供应商”,这个定位,是集团的一大转变。
三联生活周刊:你认为大众汽车如何做“出行的提供者”?
苏伟铭: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必须要预测未来5到10年“出行”的概念是什么?老实说,我们现在还没有答案。在跟滴滴的合作洽谈中,我们从滴滴那里也学习了很多东西,我们在思考:车辆与出行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如果说今年总体市场销量为2200多万辆,大众汽车销售将近300万辆(前三季度为285万辆),我们必须要判断2020年的出行将匹配多大的销量。以此类推,2025年会是什么样的销量?我们今天还没有明确答案。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有着光荣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大众将如何给“出行”重新定义?
苏伟铭:大众并不放弃传统汽车领域,这是我们的主打领域。传统之外,“出行”的概念又是什么?对于大众集团,我们有比较具体的分析和洞察。包括网约车、分时租赁、拼车服务等,这都属于“按需出行”,在这方面,我们会观察哪些企业做得最好,有什么东西可以学习,我们能不能跟他们合作。跟滴滴和首汽合作,就是在这方面进行探讨。
三联生活周刊:这种合作中,大众汽车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苏伟铭:探讨的第一阶段是,我们的车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但这绝不是最终的答案,这是合作最初的方向,以后会有很多可能。我们不希望只是把车卖给合作方,而是要看得更远,比如探讨是否可以为某种服务共同开发一些车型。当然,开发车型需要时间,如果是以电动汽车为主,这些车型是什么样的概念?还是传统的车型吗?还是四个轮吗?这些是我们要进一步探讨的,我们认为智能汽车应该往这个方向去思考。
三联生活周刊:现阶段大众汽车跟滴滴合作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
苏伟铭:我们的战略方向是成立一个合资公司,它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有短期、中长期模型,这些模型必须要非常清晰地设计出来,这些挑战还是非常大的,而且有很多模型不是滴滴现在有的模型,也不是我们现在有的模型,可以是商务型的合作,比如卖几千辆车,但我们不想止步于这样的概念。再给我们一些时间,明年一季度、二季度希望能跟滴滴一起公布我们的合作模型。
三联生活周刊: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在这方面,大众有何考虑?
苏伟铭:跟汽车自己的电子系统相关的,也就是我们说的车联网,是把一台汽车变成一个智能化的交通工具。这里我们必须跟合作伙伴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共同开发这些业务。相关服务方面,除了跟现有的伙伴探讨,我们也开放思想,可以考虑与其他互联网公司合作,因为现在这种业务并不需要重新设定。
未来城市里如果大家都有智能汽车,或许就不用红绿灯了,也许是高速路上要有智能汽车的专门通道。在基础设施方面,我们也在积极与潜在合作伙伴探讨。关于智能汽车,或者说无人驾驶技术,将有从第一到第五不同的分级,第五级才是不需要驾驶员的真正的无人驾驶。这样的愿景,除了要有技术支持,还要有法律法规的支持,还要客户从心里接受这样的驾驶、出行。在这样的前提下,工作需要一步一步做,并不是技术直接跳到第五级就可以。
三联生活周刊:在车联网领域,大众汽车有没有主攻方向?
苏伟铭:我觉得车联网有三部分:首先是后台,这属于技术层面,要有数据支撑。第二,必须要有技术实现的手段,要有基础设施,厂商可以参与充电桩的生意,也可以找供应商做。我们有些独到优势,比如众多产品、金融服务,我们要成为出行方案的提供者。第三个一定要有服务,服务是赚钱的,服务肯定要跟多家伙伴合作。
(文 / 李三) 出行德国汽车大众出行苏伟铭智能汽车汽车大众汽车汽车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