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城市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杭州富阳 流沙)
南方一卫视台,在讨论城市治理,有三位来自社区的代表“痛心疾首”,说整整10年了,我们所在社区的风貌就像农村,与省会城市、旅游城市的定位相去甚远。电视镜头恰好切到他们所在的社区,画面真的让我吃了一惊,这个吃惊不是因为“脏乱差”,而是我觉得他们所在的社区很美,我不明白他们为何要“痛心疾首”,要去改变。
首先是地处社区中央的一处丘陵,社区代表认为要“亮化”,要建游步道,要造凉亭……社区的临江地段,有一大块湿地,错错落落地长满了野花,还有鸟儿栖居。代表们认为要硬化,装上体育器材,作为市民的锻炼场地……我在心里说:“不可,不可!”可人家卫视台已经把规划建设部门的领导也请到了直播室,两个部门领导当场表态,马上做规划,争取今年改造完成,一锤定音。
什么才是真正理想中的城市?我想这既是一种理念的角力,也是一场实践出真知的角力。我生活在杭州的富阳区,富阳区往往会被人认为是一个有点像农村的区,但从内心来讲,我喜欢这样的“像农村一样的行政区”。这里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实景地,也是郁达夫的故乡。这里没有摩天大楼,也没有超大的博物馆,出门走几步,就可以看得见山、望得了水,居民的幸福指数很高。但非常奇怪,一对比大城市,身边的不少人就会有小小的自卑,觉得城市“家大业大”脸上才有光,最好城里造一幢全国第一高楼,如此才能扬眉吐气。
说起杭州,为什么人们马上会想起西湖、西溪湿地、钱塘江,而不会想起武林商圈的商厦争高、滨江的CBD夜色以及萧山国际机场的航班像鸟儿群飞呢?自然永远是城市最为核心的资源,只有自然才能包容住人文历史,让人文厚重如初,并且栩栩如生。一个城市留住多少自然,她就具有多大的特质和气质。
自20世纪60年代始,一直有两种理论在争风,一种是以“大投入、大产出、大消费”为基本特征的“美国城市梦”,一种是“基于生活质量与可持续性发展的“欧洲城市梦”。“欧洲城市梦”的理念在于,他们理想中的城市不是纽约、东京、伦敦或巴黎,而更像中世纪的一些城市,譬如威尼斯,人口不过20万,城市“小而美”。把农业景观、生活方式渗透在城市中,工商业及市井生活水乳交融,欧洲中世纪城市在城市环境、城市管理与生活水平上取得的成就,是今天现代化城市难以达到的,几乎是所有现代化大城市的一个梦想。
杭州正在走向国际化城市,她的底气或者底牌,实际上是“自然”,也就是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交融,这是杭州要打国际牌的特色,也是考题,杭州的将来肯定不是上海,不是北京和广州,更不是纽约、东京和巴黎,杭州应该是一个有山有水有乡愁的城市,有生活质量和持续发展,完全有别于教科书中所说的大城市的那种“大城市”。 城市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