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名
作者:薛巍
比如,跟奥斯丁同时代的作家玛丽·布伦顿,“从大多数标准来看,她比简·奥斯丁更胜一筹。在有关英国文学的参考书中,布伦顿比奥斯丁受到更多的关注。但她的作品已经变得默默无闻,而奥斯丁成了巨星”。为什么会这样?布伦顿和丈夫没有孩子,她的作品缺乏支持者,她与出版商没有联系,她自己不追求名利。而奥斯丁的侄子出了一本回忆录写奥斯丁,她被塑造成快乐的、虔诚的姑妈,对所有人都善良慷慨。有人认为她浪漫,有人认为她传统,对浪漫持怀疑态度(《傲慢与偏见》中浪漫一词只出现过一次);有人认为她是坚定的保守派,有人认为她是无畏的进步派。
一个有才华的人要想取得成功,除了靠个人奋斗,还离不开学校、配偶、合作伙伴、赞助商、组织者的协助,这些就要看运气了。拳王阿里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拳击手。他是如何开始打拳的?12岁时,他的自行车被偷了。他对警官说他想“痛打”小偷。警官也开健身房,他告诉阿里,如果他想“痛打”某人,他应该去学拳击。
所谓“生不逢时”确有其事,成名需要一个人的作品跟民族或时代的精神合拍。“在某个时代,一个人也许可以取得惊人的成功。但如果早出现十年,他们可能会一败涂地,或者被认为不可理解;而晚十年的话,他们可能会被认为过时了。”
加拿大文学评论家休·肯纳说:“在1600年,没有一个英国人生活在莎士比亚时代。因为在1600年,没有莎士比亚时代。”在1600年,根本没有经典。莎士比亚的文集是他去世后他的朋友们在1623年给他出版的。美国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只有通过美学力量,作品才能进入经典的行列,而美学力量主要由以下因素构成:掌握比喻的语言、独创性、认知能力、知识、丰富的词汇。”作品的内容如果过度熟悉会让人感到乏味,过度新奇则让人难以理解。斯蒂芬·金使用了许多人们熟悉的隐喻,但他提供了大量的冲击,提供了温暖、忧郁和惊悚的组合。鲍勃·迪伦借用了很多东西,也加入了一些新的令人兴奋的东西。
出名的轨迹遵循马太效应:出名的人会更容易变得更为著名。美国心理学家科林·马丁戴尔发现,在《牛津英语诗歌》中列出的602位著名诗人,只有很少一部分诗人的作品被大量引用。有34516本书是关于这602位诗人的。其中9118本书是关于莎士比亚的,占26.4%;1280本书是关于弥尔顿的;1096本书是关于乔叟的。前12位诗人占了50%左右。一个人越出名,就越容易变得更出名。“一旦斯蒂芬·金被公认为杰出的作家,并且被很多人喜爱,他的吸引力就会呈指数级增长。”
桑斯坦把出名比作“被闪电击中”,其概率不到百万分之一。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000人被闪电击中,但一个人出生的概率更低(五万亿分之一),能出生已经赢了投胎彩票,再为出名而奋斗应该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