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目录》

作者:卜键
《简明目录》0乾隆在继位之初曾传谕为“书生”张目,甚而宣称自己也是书生,后来不见他再这么说,应是皇位坐久了,认知有所改变。但其对读书的喜爱一生无改,每天晨起的第一件事就是读书,一年内很少有例外。四库开馆之后,大量的珍本善本从各地送来,也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不少已佚古本,这位大皇帝的阅读欲望被引燃,不断为之题诗称扬。纪昀等总纂建议将这类诗作置于《总目提要》卷首,固然有拍马溜须之嫌,而书写认真,评价切当,应属基本面。

时序迁转,今日之古代帝王已有些像是“弱势群体”,当年有多么尊崇浮夸,后世便会出现强度近似的贬抑挑剔。乾隆那四万多首御制诗(包括为四库所题)似乎成为笑料,也被说多为臣下代拟,皆非平实之论。若说弘历在吟成后会交南书房翰林整理加注,则这批题诗多有感而发,出自他的阅读感受或联想。正是出于个人阅读和传世的需要,乾隆不断谕令增添一些新项目,也要求编纂简本:大者如从《四库全书》中选编一部《四库荟要》,小者如将《总目提要》删节为《简明目录》。

乾隆三十九年七月二十五日,身在避暑山庄的弘历审阅了由京师呈进的《总目提要》全书框架,以及部分样稿,显然较为满意,指示将各书藏家或来源附载于后,并要求编纂一个简本,谕曰:

至现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多至万余种,卷帙甚繁,将来钞刻成书,翻阅已颇为不易。自应于提要之外,另列《简明书目》一编,只载某书若干卷,注某朝某人撰。则篇目不烦,而检查较易,俾学者由书目而寻提要,由提要而得全书。嘉与海内之士,考镜源流,用彰我朝文治之盛。着四库全书处总裁等遵照悉心妥办。

请注意,这里的书名是《简明书目》,成书后全称为《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此时丢失的六册《大典》已经找到,自京师火速驰报,乾隆帝亡羊补牢,传谕严禁纂修官将《大典》散册和呈进书籍自带出馆,基本阻断了私辑之路,却也很难说是好事还是坏事。而就在两天前,太监高云从漏泄朱批记载案发,乾隆即将本人唤来究问,得悉于敏中与一批卿贰大员常与这个掌管机密的内宦勾兑,天颜震怒,降旨严加责斥,并命彻查。此事极大影响到他对于敏中的信任,有关《简明目录》之谕大约还是交老于办理,五天后将之革职留任。

大致说来,《简明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缩编本。原来的200卷被压缩成20卷,仍以经、史、子、集分部,收录图书3000多种,62万余字,约为原书规模的十分之一。该书未收那些附录的存目之书,也大量删减了原提要对作者、成书、流传及撰述得失的考证,书名下仅记著者、卷数、朝代等要项,并节取原稿中精彩的点评。研究者也提出:该书具有自身的完整性,有一些新增的内容,不宜简单视为《总目提要》的摘编。如对欧阳修《集古录》的著录,《总目提要》共600余字,《简明目录》该条不足80字,评论更为精当,可以补前文之不足。此条并非个例,而在整体上后出转精,比《总目提要》更为简洁准确,也更富有文采。

四库馆臣表开列的总目协勘官共七人,以刘权之打头,以下为汪如藻、程晋芳、李潢、梁上国、任大椿、张羲年。此七人应非该板块的日常编制,而是指参与查校勘正且时间较长、贡献较大者。史料不足,我们已很难弄清每人何时进组、何时离开,但可肯定不是同时在事。如张羲年已于四十三年四月病逝,以其曾卓有业绩,仍在名单内。再如任大椿,根据姚鼐的记述,应是在他之后不久就因丁忧离馆,服满留乡,闻知全书将成始匆匆赶回京师,也得以列名。

刘权之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父亲与叔叔为雍正八年同科进士,他与哥哥则先后中进士,学养深厚,再加上沉静明练,较早就在翰林院显露头角。无奈历宦早期时运不济:先是乃父于乾隆三十二年辞世,服满回京先后任贵州乡试正考官、会试同考官,在四库开馆时即为候补洗马;三十九年充江南乡试副考官,四十二年八月任安徽学政,此年底又遇上母亲去世,丁忧结束回京仍是候补洗马,可谓“老马”。四十六年二月《总目提要》完竣,在表彰名单中,协勘总目的有汪如藻、程晋芳、李潢,未见刘权之的名字,原因正在于他还在家乡服丧。权之应是在当年七八月返京的,纪昀对这位门生感情甚笃,即邀他作为总目协勘官,负责办理《简明目录》。《简明目录》1综合分析,四库馆的查勘总目小组的成员应为四五人。而自三十九年七月谕令增编《简明目录》起,组内会有进一步分工,多数人专办《总目提要》,少数人办理《简明目录》。如梁上国为乾隆四十年二甲进士,选庶吉士,进入查勘小组的时间当不会早于此。他在三年后散馆时本拟“以部属用”,经于敏中建议留馆“再教习三年”,理由应是办书得力。而在四十五年、四十六年的庶常散馆时均不见其人,《总目提要》完竣的表彰也未列其名,应是遇上了丁忧、疾病啥的。

四十七年七月《简明目录》告竣呈览,四库馆第一总裁永瑢专折提出刘权之之事,曰:“惟查有原派协勘之候补洗马刘权之一员,前后在馆五年,现在协同校办《简明目录》,颇为勤勉,但洗马仅有一缺,该员需次无期,可否准其于对品侍讲缺出通行补用,以示鼓励。”(《纂修四库全书档案》八九七)乾隆对刘权之并无反感之处,一经提醒,当日即予批准。

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十九日,《简明目录》全部办竣誊清,与《总目提要》《四库全书考证》一起进呈御览。在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里,《总目提要》又遵旨做了一些修订,这些改动也体现在《简明目录》的编纂中,而三书一并呈览,当也是为了皇上的比较核查之便。此前,担任武英殿分校的内阁中书赵怀玉抄录了一个副本,根据琚小飞的研究,录副时间应在四十六年岁末。该本由鲍廷博在浙江刊刻,乾隆四十九年即流播外间,是为《简明目录》最早的刻本。至于进呈本,后来又屡经增删,增补一些御制诗文,剔除禁毁之书,调整编排次序,先誊写四份,陆续入藏北四阁,“陈设于经部第一架第一层之首”。

在此之后,《简明目录》再次大加压缩,仅仅录书名、卷数与作者,四卷。此版本出于众手、还是纪昀一人所为?已难考知。国家图书馆今存纪昀写本,卷轴装,无序跋,以经、史、子、集分抄成四轴,每轴一卷,合装于红木书盒内。每卷末处,皆署“臣纪昀恭书”,并钤“纪”“昀”联珠小印。很有可能是老纪作为贡品呈进的,必也大惬圣意。 四库全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