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韩国背大米

作者:邢海洋

一名背米客大闹青岛机场,让人们把视线转向了韩国贵上天际的大米。坐飞机背大米,缘于每斤八九元的价差,大米体积小,分量重,乘客可以随身携带。既然机场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相信漏洞很快会被堵上。中韩之间米价差距如此大,原因何在?

韩国位于半岛上,山地丘陵占据国土面积的绝大部分,耕地稀少。工业化发展后,韩国选择了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在进口配额之外,加入WTO的韩国将进口大米的关税税率最终确定为513%,这比中韩之间大米零售价格的差价还多得多。当然,因为有仅征5%关税的进口配额,还是起到了抑价的作用,进口配额中,中国分到了最多的份额,每年是16万吨。

但韩国大米的涨价这几年也是肉眼可见的,2017年韩国网上20公斤大米的价格,折合人民币168元,每斤大米4.2元。如果是小包装,则普遍在每斤6元左右,和我们还没有特别大的价差。只是近几年,价格飙涨起来。据2021年报道,20公斤一袋的大米零售价约合人民币330元,相当于每斤8.3元,同比上涨近两成。不过,因为2021年大米价格大涨,供需逆转,2022年又是大米价格大跌的一年,结果到了2023年,米价又报复性上涨了。

粮食有大小年,但在韩国,食品价格一直是困扰居民的大问题,这却是一贯的。韩国最大电商Coupang上的食品价格——三根黄瓜18元、三根胡萝卜45元、一斤大葱25元、两斤西红柿36元、300克的韩国牛肉98元、两斤猪五花肉84元、两斤苹果46元,看到这些价格,你甚至怀疑那些背米客背错了东西,任何食品的价差都比大米高。当然了,所有这些鲜食都是过不了海关的,也只有大米能过关,所以这些海外代购客就做起了背米生意。

全球通胀,除了房价大起大落,因为食品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韩国的通胀主要表现在食品价格上。韩国2023年11月CPI同比上涨3.3%,连续4个月维持在3%左右的水平。其中,农产品价格上涨13.6%。

稻米作为主粮,是与居民的生活方式、收入水平乃至人口结构密切相关的。韩国少子化,人口老龄化,独居者增加,家庭规模也更小,居民收入的增长又刺激了大家选择外食、外卖,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米饭的场景减少了,面包等个人化食品的消费量提高了。上世纪80年代韩国人均消费大米130公斤,如今还不到60公斤,连那时的一半都不到,大米的主导地位日益被小麦、大麦制品、豆类或玉米替代。这种情况下,大米的种植面积也就减少了,一旦减少的速度超过了需求缩量的速度,米价就涨起来。实际上,随着农村老龄化以及工业化发展对土地的利用,不只是稻田,韩国的整体农业状况都不容乐观,耕地面积正在以每年一两个百分点的速度消失,2000年韩国的粮食自给率尚为30.9%,到2020年已降至19.3%。在《经济学家》每年公布的世界粮食安全指数中,韩国2017年还处在经合组织的第24位,2022年就掉到了倒数第一——第32位。

韩国没有储备适当粮食的战略,甚至连负责粮食安全的主管部门都没有。一旦供需失衡,便是剧烈的价格波动。中国则不同,因为有严格的粮食储备战略,每年政府都制定保底收购价格,主粮的供给一直在增加,这就与隔岸相望的韩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终于,中韩之间的大米价差,居然吸引中间商来赚差价了。

韩国把粮食安全之事全部交付于国际农产品市场,同时又要保护国内农民的利益,超过5倍的大米关税就使得国内粮价可能真的比国外贵上5倍,这是作为一个工业国,同时又是资源稀缺型工业国所要付出的代价。 大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