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会有的
作者:邢海洋法包一个就10元,牛角面包一袋20元,法棍9.9元,普通的面包6.5元。面包贵了,贵得有点离谱。在法国,作为四季三餐价格雷打不动的法棍也涨价了,俄乌冲突前法棍是一欧元一根,如今涨到了1.3欧元一根,但那是俄乌冲突叠加疫情的通胀所致。中国的物价是相对稳定的,甚至因为收入下降预期不稳,很多人消费在降级。为什么面包,这种本应作为生活必需品的主食却大涨价了呢?
经常买切片面包的人一定都记得,过去的超市柜台,虽然切片白面包一袋也得六七元、七八元,可总有各种活动,四五元就买得下来,一片面包六七角钱,如今10元一袋,很少打折,价格涨了一倍,早餐已经不是过去的成本了。有人说,面包涨价总比焦圈、豆汁、炒肝、包子涨得少,问题是那些中式早餐都是在外面吃,现在人工成本贵,包含在每样食品里的费用也就高了。面包却不然,面包是在超市买、家里吃的,除非面粉贵了,自动化的车间里生产的面包是不应该涨价的。
有了规模,走上了工业化流水线,面包涨价的关键还在于面包的诱惑力。人类对面食的喜爱是刻在基因里的,面食,碳水化合物之一种,和糖一样吃进去马上血糖升高。人体中的血糖(葡萄糖)作用于脑和肝脏中的葡糖感受器,激发下丘脑的兴奋而多巴胺分泌飙升。多巴胺是使人快乐的神经递质,多巴胺高了,人会感到快乐。吃肉能饱享口福之欲,但能使人感到幸福的,唯有碳水了。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饥寒交迫的印记,可到了工业社会,食物供应丰盈以后,也就成了饮食上的一个负面因素了。
馒头便宜,烙饼也可以敞开了吃,却会使人发胖。此时,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不让人发胖的,也只有限量供应的碳水了。市场经济,有需求就会有供给,限量不会是凭票证购买,能够调节供需的也就只有价格这个变量了。于是,烘焙商提供了远超工业化面包的附加值,让消费者心悦诚服地付款。如今,那些手工面包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硬面包、软面包、脆面包,烘焙方法各异,法棍、欧包、可颂和贝果等,口感多样。那些雨后春笋般开在大商场显要位置的面包店、咖啡店,以后厨的烘焙为特色,提供暖食和咖啡,俨然是个性化办公或休闲场所。简单而温暖的饮食是这种场合的最佳搭配,尤其是低糖、无麸质面包,迎合了追求健康饮食的需求。
我还看到有面包师给孩子们普及面包知识,现场的面包品尝课在青少年的认知里灌输着面包的各种舶来名词和烤制秘笈。
面包虽简单,面粉产地却不同,配料和烤制方法千变万化,这就使面包带上了异国情调,被冠以遥远国度的名字。而面包店也在追求创新,一个带馅料的欧包,芝士、糖浆、肉松、巧克力和水果等各种馅料花色繁多。在商场闲逛,爆浆可颂、抹茶芝士可颂、带松露的杏仁黄油可颂、爆浆吐司,色香味吸引着游人在门店驻足,让人欲罢不能,如果再冠以减脂减肥的名目,那真是世上最适合当作简餐的食品了。
在这个电商把实体商业打得落花流水的时代,面包的经营,既要现做,又要鲜吃,这就给面包店建起了一道高耸的防火墙,恰逢此时高端面包走向了大众化,而任何一样食品的大众化过程,起初均会让普通消费者“肉疼”。
唯愿面包这种兼具大众品质与小众需求的食品,能够平衡好供需体系,不要被一部分高端需求带动得人心浮躁,让消费者连普通的早餐切片都吃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