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精选 | 地理中国的文本与现实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往期精选 | 地理中国的文本与现实0>">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1623年(明朝天启三年),36岁的徐霞客游览了嵩山、太华山和太和山。也是在这一年,生命垂危的英格兰神学家和诗人约翰·邓恩写下了“人非孤岛,无人可以自全”的诗句。17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将欧洲人关于海洋、大陆的地理知识汇集为知识体系,编出越来越完整的全球地图。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流动于世界各地,把新知带回欧洲或传播到亚洲,中国、日本的地图绘制者也开始绘制新的世界地图,虽然传播范围还很有限。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邓恩开始思索因联结而渐成的网络,一个崭新的世界正慢慢浮现。

往期精选 | 地理中国的文本与现实1>">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历代的文人在苏轼的身上又附加了怎样的精神寄托?同李白、杜甫、陶渊明相比,他不一样的地方又在哪儿?

记者走访了苏轼生命中4个重要时期的经历之地:家乡眉州、两次为官之地浙江杭州、第一次贬谪之地湖北黄州、最后一次贬谪之地海南儋州,我们试图从现实山水和历史遗留的交错中,还原彼时彼地苏轼所面对的环境,他的亲情和友情,他在逆境中的个人精神境界的变化……以此追溯,为何他会一直被视为文人心中的理想人物?

往期精选 | 地理中国的文本与现实2>">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的诗篇从西周初年,绵延到春秋中叶。几乎每位中国人,在孩童时代都接触过里面的诗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河洲鸟鸣的场面发生在哪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种芦苇凝霜的景致还可以找寻得到吗?在吟诵这些不朽的名篇时,你是否也会有类似的疑问?

对于《诗经》中所呈现风景的好奇,是我们决定出发的最原初的动力。从《诗经》中具体的景观出发,我们实际落脚到的是较为抽象的山脉与河流。这是此次来做《诗经》地理的依托。

上一篇: 环球要刊速览(1258)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