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股市救市的效果为什么不明显?
作者:谢九从救市的具体措施来看,最引人关注的是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宣布对印花税减半征收。从历史上来看,印花税救市都取得了不错的短期效应。尤其是2008年那一次对印花税从双边征收改为单边征收,当日上证指数暴涨9.5%,所有交易个股全部涨停,第二个交易日,上证指数再度暴涨超过7%。所以,投资者对于这一次降低印花税也给予了很高的期待。
除了印花税之外,证监会也发布了一系列组合拳。首先是优化了IPO和再融资监管安排,收紧了市场的融资节奏;其次,对股东减持做出了一定限制。
从收紧融资来看,证监会表示,“根据近期市场情况,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具体包括对于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或者其他行业大市值上市公司的大额再融资,实施预沟通机制,关注融资的必要性和发行时机;对于存在破发、破净、经营业绩持续亏损、财务性投资比例偏高等情形的上市公司再融资,适当限制其融资间隔、融资规模;引导上市公司合理确定再融资规模,严格执行融资间隔期要求等。
从控制减持来看,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存在破发、破净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净利润30%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从严控制其他上市公司股东减持总量,引导其根据市场形势合理安排减持节奏;鼓励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他股东承诺不减持股份或者延长股份锁定期。
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都参与了此轮救市行动,三大交易所发布公告,调低融资保证金比例,将投资者融资买入证券时的融资保证金最低比例由100%降低至80%。理论上而言,此举可以激励投资者采用更大的资金杠杆,进而起到活跃市场的作用。
财政部、证监会及交易所多箭齐发,一度让投资者充满期待,认为市场有可能重演2008年那一次救市行情。周一A股开盘之后,主要股指都大幅高开5%~7%。可惜好景不长,A股的强势只持续了十几分钟就开始跳水,当天主要股指的收盘涨幅只有1%左右,随后一周的交易也较为平淡。这就意味着,这一轮救市最终的效果并不理想,远远没有达到2008年那一次救市的效果。
这一次救市的效果之所以不及2008年,原因在于救市的综合力度不及上次。2008年的那一次救市,除了财政部宣布印花税从双边征收改为单边征收,国资委还公开表示,支持中央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增持其所控股上市公司股份,支持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回购股份。中央汇金公司宣布,将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中、建三大银行的股票,并从即日起开始有关市场操作。这些组合拳极大地鼓舞了投资者的信心。
除了救市的力度不同,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两次救市的时机不同。2008年的那一次救市,A股市场受到次贷危机的冲击,上证指数已经跌破了1800点,如果从上年6100多点的高点计算,最大跌幅已经超过了七成。所以,当时的A股已经处于严重超跌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政策救市就更容易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这一次,A股市场虽然也处于下跌态势,但是远远没有进入上一次那种大级别熊市,上证指数也还在3100点上方,在这个点位上,很多资金依然看空A股,也就是说,市场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底部。在这种行情下救市,很难和市场情绪形成共振,最终也就只能高开低走。
这一次救市的效果远不及15年前,更深层面的原因在于,当前的宏观经济和15年前相比,已经处于完全不同的周期,投资者的信心和当年相比明显不足,这是当前股市不振的根本原因。这次出台的各种救市措施,对股市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短期作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投资者信心不足的问题。
2008年的A股大跌,主要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外部因素所致,而从中国经济自身来看,还是处于向上的周期。当年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出台后,中国经济迅速止跌反弹,2009年的GDP增长了9.4%,2010年和2011年的GDP再度重回两位数的高增长。所以,得益于宏观基本面的支撑,加上充裕流动性的推动,A股市场在经历了2008年的熊市之后,于2015年再度迎来一场牛市,上证指数一度冲上了5100多点。
现在,中国的宏观经济已经处在不同的周期,经济增速和前几年相比大幅放缓。三年疫情期间(2020~2022年)的平均经济增速下降到4.5%,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速虽然回到5.5%,但是二季度以来,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对未来的预期再度变得不乐观。
上市公司的业绩和宏观经济增速息息相关。当中国经济的整体增速越来越慢,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速也会随之放缓。2022年,中国的GDP增长了3%,但是A股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增长仅有0.8%;今年上半年,中国的GDP增长了5.5%,A股上市公司的净利润甚至同比下降了4.29%。在这样的形势下,投资者自然很难对股市建立起足够的信心。
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不足,其实就是对上市公司未来的业绩增长没有信心。如果从估值水平来看,当前上交所的整体市盈率不到13倍,已经处于历史底部水平,和2008年熊市时基本相当。但是投资者依然信心不足,原因在于此时的估值和当年的估值相比,意义完全不同。
股票的估值需要看动态水平,2008年的A股市盈率跌到13倍后,等待中国经济的是随后几年高达两位数的增长,上市公司的业绩也随之高速增长,拉动A股市场从底部反弹。现在A股市场的市盈率虽然再度跌到相似的水平,但是未来的经济增速已经截然不同。在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业绩无法高增长,甚至负增长,13倍的市盈率也难言低估。 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