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拯救挑食儿童的妈妈?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咖喱拿铁我把一个鸡腿塞到儿子手里,示意他好好表现,然后打开手机进行录像。儿子嘴里说着“真香”,恶狠狠地咬了一大口。老母亲在旁看着,不禁眼眶发热,想着“如果这一切是真的,该有多好”。可惜这只是学校的一个视频作业。
真实情况是,儿子很快眉头紧皱,咀嚼动作放慢,痛苦地说:“我吃不下了。”此时,录像不足5秒,我劝他保持那股劲。儿子勉强张开嘴,在鸡腿上“虚晃”两下,就咬下一丁点肉,鼓动腮帮反复咀嚼,让人看着食欲全无。我只能用他短短几秒的吃饭场景,剪辑成一个画面不断重复的“鬼畜”视频。
网上有个段子说,现代幼年版孝子有4条标准:没有近视,不得鼻炎,吃饭香,长得高。如果按这个定义,我儿子简直是“大逆不道”,因为严重挑食,9周岁的孩子,身高138厘米,体重却只有25公斤。
儿子从小对食物有着“豌豆王子”般的挑剔,他讨厌吃绿颜色的蔬菜,对于食物的粗细软硬、气味口感有着稀奇古怪的要求,哪怕很爱一道菜,如果烹煮时咸度或甜味没控制好,就坚决不肯再动筷子。
营养科的医生告诉我,改善儿童挑食的方法之一,就是要让饮食充满了趣味,比如使用可爱的餐具,或把食物做成卡通造型。在他的指导下,我鼓起勇气开始新一轮的尝试,拯救儿子低迷的胃口。
我买了几块生鲜大排,先用刀背把肉拍松,再用海盐和胡椒粉给它们做了个“深度按摩”。接着,把腌制好的猪排裹上蛋液,往面包糠里一滚,放入热油中炸到两面金黄。在一片诱人的香气中,我自信地想:“这可比校门口的淀粉肠营养多了。”
我用模具把米饭做成小兔子的形状,在四周洒上番茄土豆浓汤,又把胡萝卜花朵放在盘边点缀,最后在中间放上一个考验手艺的“流心蛋包”。
接下来,就是检验成果的时刻。我充满期待地把盘子端到儿子面前,脸上挂着慈爱的笑容。儿子赞叹说:“太好看了!”我备受鼓舞地递给他勺子:“你切开那个蛋包,里面的蛋液流出来就像火山。”
儿子用勺子蘸了一点蛋液,放在鼻子底下闻了闻,然后像米其林品鉴师一般把食物送入嘴里。当他点头说出还行时,我在心里狂喜:“终于成功了!”可还没高兴多久,儿子就噘起嘴巴,从嘴里抠出了一片番茄皮,气鼓鼓地说:“这是什么东西?”他喜欢番茄酱,却讨厌里面的粗纤维。我抚着额头,其实番茄已经剁碎,但有可能去皮时没剥干净,真是百密一疏。凭借灵敏的舌头,他能精准地定位一切不合喜好的食材。
接着,儿子又发现了新的槽点。他把“胡萝卜花”一一挑了出来,嫌弃地说:“这好硬啊!”我只觉得头上青筋直跳,心里默背“父母的自我修养”,提议说:“那换个猪排吃吃。”
从儿子怀疑的小眼神里可以看出,他对我厨艺的信任早已土崩瓦解,但迫于压力还是咬了一口猪排,用牙齿研磨一番后得出结论“肉有点老”,最后还不忘补刀:“下次我们还是点外卖吧。”
想起我辛辛苦苦做了两个小时的饭,儿子只吃了几分钟就给出差评,愤怒和失望的情绪席卷而来,我生气地抢过盘子:“不好吃就别吃了!”
儿子被吓得一愣,继而哇哇大哭,接着喉头作响,哗啦一声把刚吃进去的饭又吐了出来。我瞪着地板上一堆红色的呕吐物,就想立刻去质问那个营养科医生:“有没有好办法,能拯救挑食儿童的妈妈?” 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