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243)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单位附近开了一家书店,装修漂亮,地方宽敞,我午休时进去逛逛,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绝大多数成年人都是来拍照和看热闹的,只有带着孩子的家长,才是来买书的。
书店很人性化,设有阅读区和销售区。阅读区有很多拆了包装的书,可以随便翻看。销售区的书不能随便拆封,你看中了就拿走付款。但无论阅读区还是销售区,最活跃的还是孩子们。有的家长会把书从高高的架子上拿下来递给孩子,帮孩子找个舒服的地方坐着看。家长也不闲着,再去销售区挑一些不能拆封的书,准备一会儿买下来给孩子回家看。
结账台前围满了两种人:一种是给娃买书的家长,一种是给自己买饮料的年轻人。
读书是一件好事,鼓励孩子读书更是一件好事。但家长本身并没有读书的习惯,却一味地把“读万卷书”的压力放在孩子身上,这恐怕就不是什么好事了。现在很多父母都不舍得花钱买本书看看,或者说不是不舍得,而是压根不愿意。但在给孩子买书这件事上,父母绝不手软,多贵的书都可以考虑,孩子想买多少就买多少。所以前几年,我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就预测:将来市场最广阔的是童书。家长自己花几十块钱买书的可能性不大,但给孩子掏腰包的动力却很足。
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在书店和出版社里,也反映在家庭生活中。远房堂姐的孩子今年三岁了,正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好时候,可是现在孩子对手机、平板电脑的兴趣远远大于图书,这可愁坏了堂姐。听说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最大,所以每天晚上堂姐和姐夫都会设定“阅读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堂姐和姐夫陪着孩子一起静静地坐在客厅里,人手一本书捧读,家庭书香氛围十足。
我问堂姐效果怎么样,她说对孩子的效果倒不知道,但对大人来说是“活受罪”。“根本读不进去,半天也不翻一页,我们都多少年不读书了,只想刷手机。”
最近堂姐和姐夫已经开始耍心眼了——找本大点的书,把手机夹在书后面,然后静音刷手机。表面上在阅读,实际上夫妻俩玩手机玩得痛快。好在孩子年纪太小,还不知人心“险恶”,目前没发现爸妈的作弊行为,所以“阅读时间”还没有穿帮。可是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会发现爸妈其实对书一点兴趣也没有。那时候又怎么“言传身教”鼓励孩子读书呢?
从书店到出版社,再到每一个渴望孩子成龙成凤的家庭,都是如此。当家长已经不再热爱阅读,甚至多年也不添一本新书之时,痛掏腰包、绞尽脑汁的“望子读书”还能成功吗?
(读者 考薇)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