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234)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看到我的学习进度条在研修平台上终于拉满,之前灰色的“未完成”水印变成清晰的“已完成”,我揉着酸痛的眼睛,终于松了一口气。
作为一名副高职称的二本高校教师,本学期我每周必须上16~18节课,3个课头,总共要为483名学生提供教学服务,这让我面对大量的培训和研修时,几乎到了有心无力的地步。
如果不是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放宽deadline,我在两个平台上接近1800分钟的学时很难刷完。有些课程模块要求答题正确率100%才能过关,而且分配给每位老师的题目都不一样,加上有些标准答案过于机械,导致同事们在微信工作群里一度焦躁不安地互相交流答案。
3月初我还以上课忙为借口,纵容自己拖延了一下,结果下午还能刷的课程,晚上就关闭了。也许管理人员看到后台的数据不理想,只好延长了截止时间。
对大学老师进行课程思政和教育信息化的培训肯定是必要的,但看到有一个课程模块需要刷完两部电视剧的30%才能进入答题环节,我就有点不理解了。就算大学教师要重温某方面的历史,通过电视剧来学习是不是太不严肃了呢?我看到我注册的那个平台发来的验证短信,机构名称叫“学习公社”,我不确定这是不是一个商业平台。
开学不到两个月,我已经刷完了2000多分钟的课程,收获当然有,但我自己的责任田,随时都有可能迎来教学督导的听课,一节课都不能怠慢。我对照了一下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量化管理办法,教学工作量我肯定是达到了,但是我的科研工作量还是一片空白。
也许是我的进度安排得不合理吧,寒假准备了两个选题,都写到烂尾了放在文件夹里沉睡,原本想找时间完善投稿,硬是没有挤出时间。
原以为像我们这样处于食物链底端的高校,员工会过得相对轻松一些。实际上并不是,每年额定的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摆在那里,不完成跟自己职称相对应的积分就意味着考核不合格,制度逼着大家都拼命奔跑。
学校引进博士有困难,于是鼓励教师们在职读博,但矛盾马上就凸显出来了。事实证明,没有多少人能够将工作和学业兼顾得很好,如果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博士论文就荒废了,如果潜心于博士论文,工作业绩就不那么好看。所以,有几位老师考上博士之后干脆与单位脱离了关系。
在职教师的日子的确不好过,有的年轻老师一学期上六门课,我不知道他是怎样备课和平衡时间的,一个人只输出不输入,知识迟早会被掏空。
近几年总能听到某位正值壮年的同事猝死或濒死的消息,以过度压榨在职教师为代价换取学科排名进位,这种政绩观实在令人畏惧。
(读者Fiona) 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