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精选 | 深入灾害第一现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这座北方城市经历的罕见暴雨,实际上是向我们所有城市的容灾能力提出问题。城市容纳灾害的能力,在表面上看来虽然不创造经济价值,但处理不好却可能给一个城市带来巨大灾难。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随着城市化的程度加快,长江流域的沿线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尽管抵御洪水的能力在提高,可是洪水带来的风险却也在升高。洪水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洪灾?三峡工程又究竟起着什么作用?水带来了风险,还有什么?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汶川大地震的发生,“颠覆”了专家们对龙门山地震带认识的基本框架。一些专家担心,汶川地震并没有将龙门山地震断裂带的能量完全释放,断裂带南部承受了比过去更大的应力,这次的芦山地震便得到了应验。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没有人知道,在即将到来的暴雨中,北京城将目睹那么多生与死,救援与逃避,光荣与耻辱。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与灾难相伴的日本人,对未知世界有着深刻的敬畏,也在文学作品里表达着深重的悲观主义色彩。而这种悲剧性格的另一面,是对待生活克己尽责。把自己的责任尽到最大,剩下的非人力所能为的事情,最后才交给上天,交给命运。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汶川地震,“几乎是中国近30年来所遭遇的最大的自然灾害”,《时代周刊》(亚洲版)同样借用柯式概念描述说,“中国公众却在已经持续两周的救灾工作中赋予了它全新的意义——建立全面而统一的民族国家认同感”。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这是举国的迅捷动员,其动员能力第一次出乎想象。也许,这不能仅以速度与效率来描述。调动一切能调动的力量,打通所有不应有的条块阻隔,13亿同胞由此被这种调动合力而成一个整体。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地震发生后,一个更大的家的观念在灾难中复苏了。这个意义上的家体现在全国民众在得知灾情后对苦痛、悲伤的共同承担,对救灾援助的广泛参与。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既然有人从山里走出来,我们就认为自己也一定能进去。记者深入映秀、汶川、北川等地,实地探访地震灾区究竟发生了什么,通过采访大量的生存者,试图重现地震中人们救援与自救的感人史。
点击进入阅读本期>>
印度洋如往常一般碧蓝、宁静,从飞机上往下看,苏门答腊四周长长的海岸线在洋面上刻画出优美的弧线。海洋没有记忆,猛烈的阳光早已烤干了湿漉漉的水渍,海水却给哺育了千万年的人类永远无法抹掉的伤痕。 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