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花招
作者:丁小海大学刚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我还不会写简历,回想着自己那毫无亮点的实习(打杂)经历,我感到前途黯淡。直到我参加了一个求职分享会,主讲人分享如何包装简历:在家乐福超市做收银员,可以描述成“我在世界500强上市公司做销售,每日为几十万元的销售流水负责”。我震惊了,这是欺骗吗?经历了一番内心的挣扎后,我说服自己,对方可是世界500强快消公司的销售经理,我没理由拒绝她的方法。于是我包装了简历,接到的面试通知大大增多。
这是我第一次发现文字和文字是有区别的,有些事情似乎只要改变一个说法,就会蒙上一层高光。比如,央视主持人不遗余力地介绍着广西鹿寨的一种传统开胃小菜:腌酸。画面里的菜红白相间,汁水在镜头里闪着诱人的光,我想这是一个遥远小寨里的祖传秘方,它的好吃不容置疑,已经准备好流口水,旁边的爸爸一语道破:“这不就是腌白菜嘛!”我脑海中的画面瞬间变成了苍蝇馆子里免费赠送的小菜,随处可见,取之不竭,失望油然而生。可见人就是喜欢修饰过的语言,比如我们更喜欢去餐厅点“乾隆白菜”而不是“麻酱白菜”,我们更愿意买名字叫“芝芝莓莓桃桃”的奶茶,而不是“芝士草莓桃子”奶茶。星级酒店的最高层餐厅叫“云顶餐厅”“星空餐厅”而不叫实事求是的“100层餐厅”。我们描述想念时,比起直接说“我想你”,更推崇“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表达愁绪也更向往“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生动的诗句。据说宋代有一王姓女子开了家茶肆取名“一窟鬼茶坊”,是有名的士大夫期朋会友之处,如果改名“王妈茶坊”,不知客源会不会有所不同。
有些文字修饰过后变得更有趣,也更能引起我们的注意,激发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别致,这样的修饰是美好的,然而有一些文字经修饰过后就变味了。在电影《相助》里,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白人雇主称黑人女仆为“帮佣”,这样中性甚至褒义的名词却掩盖了一个不怀好意的目的:白人对黑人女佣的压榨。语言学家塞缪尔·早川在《语言学的邀请》里也提到了一些冠着美名的恶行,比如几个强国争抢油矿,却可能美其名曰“保护小国领土完整”。
在日常生活中,要理解一个人对一件事的真实看法,不妨看他的用词,如“偷香”这个词就比“出轨”少了几分责备,多了几分艳情色彩,这样看来,英语中形容不忠较为常用的“欺骗”(cheat)就显得更为实在。文字中的含糊其辞看似杀伤力不大,其实“暧昧”往往最伤人。正如网络上流传的互联网大厂黑话解读,“弹性工作制”意味着没有固定的上班时间,也即需要经常加班;工资“上不封顶”意味着“下不保底”;“行业发展前景大”意味着“目前还不知道市场在哪里”。如何辨别文字的花招,语言学家塞缪尔·早川告诉我们,要警惕抽象的语言,时常看看一个抽象的表达能不能指向更加具体的事物。
当我修饰着自己的简历时,我想象自己是这家公司的主人翁,我的工作便不再是一些碎片化的劳动,而是整个业务体系里的环节,这似乎让我获得了更大的视野。不管怎样,我得提醒自己,简历不过是简历。当然,我也要杜绝因为“芝芝芒芒”这样的名字为一杯芒果汁多花上10块钱。 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