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167)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垃圾回收分类箱

前些天小区内安装了一个垃圾回收分类箱,起初人们不知其如何使用,在宣传员的讲解下,不到一天大家就熟悉了。垃圾回收分类箱是以千克为单位,每投递一千克可回收垃圾会给一元的奖励。面对这等好事,小区居民纷纷翻出了家中的纸箱等可回收物积极投递。

人们热情高涨,小区内很快又加装了两个垃圾回收分类箱。老人们霎时间便掀起了捡垃圾的狂潮。我每天回家都会发现扔在垃圾桶旁的纸箱、塑料袋和塑料盒等,已经被戴着手套、系着围裙的老人们清理得一干二净,慢慢地,三个回收箱也不能满足小区里的投递需求了。

可回收垃圾终于有了“安身之处”,这确实是好事,但由于小区里的老人对垃圾回收过于积极,原先我还想着将快递箱拆完后积攒起来进行投递,现在却是手提一堆纸箱下楼发现因回收箱已满无法投递。初时的热情被逐渐耗光,垃圾拿下楼后只好放在垃圾桶旁等着老人们捡走;并且垃圾箱的最小提现额度为15元,上班上学族因时间不自由,投递时又遇到箱满的问题,更难达到15千克的投递量。

对于回收箱经常投满和需要盯守的问题,相关责任公司新加了高峰期降价的规定:在上午9点~11点和晚间6点~8点时段降到了8毛钱每公斤,并且增加了清理人员的数量和清箱频率,每天更换5次左右。回收箱经常投满的状况逐渐得到了改善,小区里常有三轮车驮着回收袋进进出出,人们的投递热情被重燃起来。

一次投垃圾时,听负责运输的人说:“更换的频率加快后,每天就更忙了。往往刚运完这一片区,没一会儿就到了下一趟运输时间,并且在更换回收袋时会因为一些意外状况而耽误时间。”看着他娴熟地更换回收袋,我也搭手帮他往车上推了一把。这一推,袋子中响起了玻璃瓶碰撞的声音,回收员又为难起来。

玻璃瓶并不属于回收项目中的物品,在回收箱旁有专门的玻璃制品免费处理箱,但总是有一些居民因为不知情或故意将玻璃瓶放入了回收袋,这样做的后果一是易碎容易扎破袋子导致安全问题,二是回收车上路限高,如果有玻璃瓶就无法压实降低载货高度。回收员只好先打电话告知公司,公司再核实箱内的监控查找是哪位用户进行了错误投递,但仍旧无法挽回时间上的损失。由于投入的玻璃瓶不好当场挑出,导致本可以压实运输的袋子变得鼓鼓胀胀,回收员只好驱车直接送往处理厂由专人挑拣,以避免影响下一个小区的垃圾及时回收,造成时间不等长的堆积。

希望投递用户按规定投递可回收物,也希望公司进一步加强监管,提高回收速度,完善工作机制。例如在App中增加更具体的箱内剩余可投递数额而不是只显示是否可投递,将箱内的监控视频公开到网络共同监督,以及加大对可回收垃圾分类的宣传与普及。这样既可以改善现有的问题,还可以增强人们的回收意识,共同为可持续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读者 车翔宇)老妈理财

已经耄耋之年的老妈,耳聪目明,腿脚灵便。退休前她是银行职员,退休后管理着老两口的退休金,上银行,去商店,坐公交,跑市场,乐此不疲。看着年龄渐长,目睹马路上车水马龙,我有些担心她的身体状况和出门安全,老妈充耳不闻,不为所动,对我的劝阻一笑了之。

前些年,老妈终于适应变化,把工资存折换成了银行卡。看着每月拿着工资卡跑银行,我说在网上就可以查余额,老妈说不会上网。我说打电话通过客服也可以查询,老妈嫌麻烦,总结一句:我正好出门活动活动腿脚,对身体还有好处。担心她忘记密码,我又叮嘱一句:“要不把密码告诉我备忘一下?”老妈眼睛一瞪,说道:“我还没有大脑痴呆!”

领教了老妈的厉害,我退下后,姐姐上阵。终于在姐姐不遗余力地推介中,老妈学会了用手机在网上购买理财产品。前些日子,姐姐出差,老妈的理财产品到期,老妈指定我领她去银行领取,我表示纳闷:网上操作就可以啊!老妈纠正说,以前都是你姐带着我去银行,找大厅里的银行工作人员给办理的,态度可好了。老妈言之凿凿,我口干舌燥地解释她就是不听,干脆用事实说话,我拿过老妈的手机,三下五除二,给她办理了理财到期支取和网上转账,老妈不服气地嘀咕说:“反正以前都是你姐领我去银行办理的,你不愿意领,我以后不找你了,你姐工作忙,大不了我等她有时间就是了。”我心里窝着火,直接打电话给姐姐,姐姐听了后,笑着说:“你和妈争论什么啊,妈让你怎样就怎样,妈愿意到银行,现场让人家操作,你带着去就行,孝顺孝顺,孝就是顺,顺着妈的意思办就行了。”一番话说得我哑口无言。

又一笔理财产品到期,看着天气状况不佳,我劝老妈择日再去,或者由我代劳,老妈拿出小本本指给我看,说:“我答应人家这个日期去,不能没有诚信。”我看到本子上写着:某月某日9点半以后前去办理。我叹了口气,老妈有些得意且神秘地说:“我们都认识,她们对我可好了,经常送我小礼品,有一次给了我一袋米,还有一次给了我一桶油,上次给了我20个鸡蛋。”

(读者 姜云霄)楼下停暖之后

单位的老齐一家最近集体感冒了,从老娘、媳妇到5岁的女儿无一幸免。感冒的原因是家里的暖气不热。

这是老齐搬到这个小区的第二年,去年冬天,家里的暖气供热正常。在确认媳妇交过暖气费后,老齐打电话联系供热公司。供热公司提醒老齐看楼下的告示,原来今年楼下202户的老孙没要暖气。老孙一家9月份搬家了,空出来的房子也没准备外租,今年就没要暖气。老孙自作主张,把家里的暖气阀门关掉了。如果这是新小区,一户不要暖气关阀门没问题,但老齐居住的小区是20多年前的老房子,供热管道采用的是老式的串联供热系统。所以,老孙关掉了暖气阀门,直接导致楼上的老齐家,还有402户、502户无法供热。暖气不热的原因正在于此。

老齐对供热公司的解释不满意,楼下不要暖气,和自己没关系,自己是交了暖气费的,就应该享有供暖服务。供热公司答复,202户告知公司今年不要暖气的时候,公司曾要求老孙家自行改造管道,把102户和302户的供热管道接起来,不要影响邻居供暖,但老孙认为他们家没有改造管道的义务,于是老孙自作主张把暖气阀门关了。

老齐接着问,改造供热管道不是供热公司的责任吗?供热公司继续解释,暖气管道属于户内产权,改造费用应该自己承担。类似老齐家的问题,在当地的老旧小区中还有不少,如果停暖的住户不愿支付改造费用,那供热公司也拿人家没办法。

老齐找到当地供热办公室,他们的说法和供热公司如出一辙,而且供热办公室告诉老齐,针对这类问题,目前当地政府也没有改造供暖管道的相关政策,所以遇到类似问题,一般是邻居之间协商解决。

老齐有点蒙,他联系了四楼和五楼的邻居小张和小赵。小张和小赵都是年轻租户,也都交了暖气费,在咨询过供热公司后,他们觉得冬天不要暖气也没太大问题,反正家里有空调。在退费问题上,供热公司承诺明年供暖结束后可以办理退费手续。老齐问,为什么不能现在就退钱。小张和小赵笑了,他们也想现在就拿到钱,但供热公司说了,如果现在退钱,只能办理报停手续,报停的一个步骤就是要自己出钱把三楼、四楼、五楼的暖气管道接起来,不要影响邻居供暖,把老孙未尽的义务完成。

老齐觉得整件事荒唐又可笑。他家装了立式空调,集中供暖前,当地有过低温天气,家里打开空调,勉强应付了过去。既然供热公司已承诺退款,他也不在乎这笔钱现在能不能立刻到账。但扛了10天,当地气温继续骤降,家里的老人孩子都感冒了。老齐找到小张和小赵,一通商议后,三家一致认为,暖气还是要有的。三家决定先共同出钱把一楼到三楼的暖气管道接起来,应付完这个冬天再说。

(读者 蒋霖) 暖气片读者来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