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润发:英雄何以动人?
作者:艾江涛上世纪90年代,多数像我一样在内地成长的“80后”,最早接触香港电影,是通过如同棋子一样散布在城市的录像厅。在我生长的西北小城,当时便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录像厅,每天上学路过,都会看到广告牌上打出的电影名字,有时候门外还挂着显眼的海报。只是,对于一个乖学生来说,录像厅、台球厅似乎还是混杂着烟味、脏话和斗殴的混乱场所。那时,我们虽然也在录像厅看片,但次数毕竟不多,等到了高中寄宿之后,出入录像厅的次数便渐渐多起来了。
我已不记得具体何时看了周润发在上世纪80年代主演的《英雄本色》《喋血双雄》《辣手神探》等一系列黑帮英雄片,但影片中带着吴宇森强烈风格的片段:教堂里被枪支扫射后坍塌的耶稣像,纷飞的白鸽,小马哥在枫林阁酒店一边搂着小姐旋转,一边在花盆藏枪……无数一闪而过的镜头,就像亮得扎眼的玻璃片,已深深地留在我的青春记忆中。
那是属于几代人的青春记忆,关于英雄,关于情义,关于江湖。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如当时汾阳城中年轻的贾樟柯的感受:“那时候香港电影的英雄角色最吸引小孩子的就是帅和酷,一种生理上的直接吸引,对英雄主义的崇拜希望自己也成为这样的男性,这点其实是压倒一切的。”至少对当时的我来说,那还是一个太过遥远的江湖。
我后来才意识到,发哥电影对我最大的吸引,并非他大背头、风衣墨镜、枪法如神外表之下的帅气和冷酷,反而恰恰是那种植根于底层的豪气干云。我不止一次地重温《英雄本色》中的经典片段:豪哥出狱回到香港后,目睹昔日的小弟阿成像打发乞丐一样,丢给为给自己复仇而瘸腿的小马几张钞票,然后看着他推着垃圾车一瘸一拐走到地下室,端起盒饭落寞地吃饭,直到两人目光交织。小马眼含热泪,撇了撇嘴,把还没咽下的饭粒塞进嘴巴,然后伸出一只手,两人随后紧紧拥抱在一起,豪哥说出那句:“你写给我的信里不是这么说的。”不知为何,每当看到这段,我都难以抑制激动的情绪。正如在《喋血双雄》中,最感动我的一个镜头反而是四哥为了掩护杀手小庄,假扮醉酒被李修贤饰演的警察抓住时,所说的那句话:“如果你说的那个人是我的朋友,我想他会解决自己的问题。”那种在暴力与血腥中渲染的江湖情义,格外细腻真切,充满信任与担当,正如我们面对家人时的报喜不报忧。
其时的内地,正处于市场经济爆发初期,许多人走出农村到外地打工求学,那种温情脉脉的熟人社会渐被打破,人与人之间亲情友情的疏离与淡漠,总让人充满一种回望式的怀旧。这种情绪,同样是对上世纪7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社会剧烈变革时的真实写照,也是香港这座中西新旧融合的城市,面向传统的一种低徊与伤感,正如《喋血双雄》中,小庄对四哥所说:“这个世界变了,我们都不再适合这个江湖,因为我们太怀旧了!”
对刚刚改革开放的内地来说,香港电影带来的冲击,吻合了人们的怀旧情绪,同时召唤出更为久远、渐被忘却的传统。贾樟柯在接受我们采访时,便谈及这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里面呈现了一种古意,这是最吸引我的。这种古意是传统江湖社会的秩序,道德伦理和价值观。香港电影对我这一代人来说补了几个课,一个是古代的日常生活、世俗生活,比如从空间上来说,茶楼、客栈、赌场、妓院这样的公共空间,这都是过去我们知识结构里没有的。一个是古代的伦理结构,比如说酒色财气这种说法,包括像这些内在的东西,弥补了我们破四旧以来对古代完全的不了解。一部分宗教知识,道教的佛教的知识也都是这个时候来的。因为香港社会实际上延续的是晚清的传统,所以吴宇森的黑帮电影里面,它有这种传承,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旧社会。”
发哥饰演的英雄人物,正出没于这样的社会,只是,这已是一个旧的价值秩序行将解体,方生方死的变革时代。大荧幕上,英雄片的时代之后,便是一个与现实世界更为吻合的古惑仔时代。那么,香港的英雄片时代是如何开启的?发哥这个来自南丫岛的乡下孩子,又如何成为风靡一时的时代英雄?
与许多香港影视明星一样,周润发同样通过香港无线电视台(TVB)的艺员培训班进入影视圈。为培养影视人才,1971年,TVB与邵氏兄弟制片公司联合主办每年一期的香港无线电视艺员培训班。1979年起,艺员培训班由TVB独立主办。在全日制一年期的培训班上,学员前半年主要学习表演、台词、功架、舞蹈、武功、编剧理论、摄影概论、电视工程、形体模拟、化妆、服装及发型等基本理论知识;后半年为学习期,中间要经过多轮考试淘汰,顺利毕业者即与无线签约,被吸收为电视台演员。
1973年,周润发成为培训班第三期学员,与他同期的有后来成为导演的林岭东及影星吴孟达。之前,18岁的周润发还在半岛酒店的一家照相器材商店当售货员,一天中午,他的一位同学将报名表递给他。一分钟唱歌,一分钟台词……幸运的是,有“香港话剧教父”之称的钟景辉用唯一一票通过,并说服其他人:“这是一个表演天才,只是他现在还不懂得收放自如。”
周润发的演艺之路并非坦途。“香港金牌经纪人”李小麟向我们介绍,当时TVB拍片,外形是第一选择,下来才是演技。当时瘦瘦高高的周润发长得并不讨喜,吴孟达后来这样回忆这位同班同学:“刚开始我们都是跑龙套的,因为周润发当时又黑又瘦,所以经常扮演路人、衙差之类的角色。而我就经常演长老之类的。到后来我角色的戏份也在慢慢加重,但是周润发几乎没有人找他拍戏,在他和无线签约的三年中,他一直靠工资过日子,就那样混了三年,因为他的外形阻碍了他的发展。”
当时TVB旗下的年轻艺人工资并不高,李小麟回忆:“那时候,他们的薪酬是按‘秀’(show)来算,比方说你今年签120个‘秀’,一个‘秀’是5000块钱,一年下来就是60万。但是那个“秀”不是你拍多少,半个钟的镜头算一个‘秀’,你拍多少没用,剪掉就没了。每个月结算,到年底再看,多了给你补,如果没有人用你,明年就要减掉你的基本‘秀’。那时候500块、1000块一个‘秀’,很便宜,到很后来才一两千一个‘秀’,和市场脱节。”
正因如此,1981年起,当新马泰开始播香港电视剧,香港影视明星受到东南亚市场的追捧,周润发和李小麟在1982年一起成立影舞者制作公司,策划香港艺人赴东南亚登台演出,赚取演出费。李小麟告诉我,直到1985年,周润发才决定不做生意,专注演戏,两人的合作也告一段落。
入行前,周润发做过商行伙计、电子厂童工、酒店服务员、邮差、照相器材售货员,这些工作成为他日后演艺生涯的重要财富,正如他后来所说:“当人们看到我演的角色时,就像是看到他们自己,我是说,如果我今天饰演的是计程车司机,我其实就是个如假包换的计程车司机。”发哥身上,还有导演王晶所说的“一点乡土味的小聪明”。这就要提起流传在TVB的一段传闻:据说当年为了引起TVB高层的注意,周润发每天早上都会站在电梯旁边,满脸笑容地和大家打招呼。
就这样到1976年,周润发从培训班毕业两年后,终于凭借在电视剧《狂潮》中扮演的邵华山一炮打响,引起人们关注。也是在那年,周润发与香港协利影业公司签了四年演出合同,开始影视双栖发展。只是,在当时一味追求感官刺激的滥俗文化浸染下,年轻的周润发选择的制作班底很差,粗制滥造的影片不仅没有为他在大荧幕打开局面,还让他背负了“票房毒药”的帽子。好在这五年里,他一口气接拍了《家变》《强人》《奋斗》《天虹》《网中人》《亲情》等均达80集的长剧,成为人家眼中的“长剧之王”。
如果说《网中人》中的大学毕业生程纬让周润发红遍东南亚,那么1980年在香港无线电视台(TVB)首播的民国剧《上海滩》,则是周润发日后成为香港人心目中英雄代言人的前奏。
回头来看,《上海滩》的成功,首先在于题材的拓展。此前,无论“无线”还是“丽的”的经典长剧,多围绕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展开,偶有拓展也局限在奇情武侠的范畴。《上海滩》自此引领起民国黑帮片的热潮,正如导演陈树楷所说:“20世纪80年代的剧集制作条件不及现在,却是观众对电视剧最狂热的年代,而且首次以上海黑帮为主题,给故事创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这部剧中,周润发饰演的燕京大学毕业生许文强,温文尔雅却又干练狠辣,在革命理想幻灭后,很快凭借自己的聪明干练,在上海黑帮打出一片天地。不过,与人们对传统黑帮人物的固有理解不同,许文强亦正亦邪,既有黑帮人物的狠辣,又有民族主义者的热忱与良知,他与冯程程那段浪漫悲情的恋爱,随着在酒店门口被乱枪击中后留给丁力那句“我想去法国”的遗言,感人至深。李小麟至今还记得,拍摄那场许文强在雪中打着伞与冯程程漫步的经典镜头时,他正在片场,当时天气很冷,两人口中哈出的热气,完全是天作之戏。
从那时起,发哥似乎就开始确立自己在荧幕上的经典英雄形象:大礼帽,风衣,忧郁而充满感情的眼神,还有在嘴角逐渐荡漾开的被称为“上帝之笑”的笑容。用一位香港影评家的话,“周润发最突出的地方,是能够同时表现阳刚和脆弱”。
这种独特的英雄气质,被《周润发画传》的作者形容为:“周润发饰演的混迹上海滩的许文强是个彻底的浪子,他的眼神中永远有一种颓废的美。他头戴大礼帽,身穿长风衣,围着白围巾,他的眼神会说话,他笑时露出迷人的酒窝,他不时从上衣的口袋里掏出洁白的手绢擦擦鼻子。举手投足之间,他演绎了一段30年代上海滩的恩恩怨怨。”
也是从那时起,周润发的银幕形象,与他私下里谦和平易的性格结合起来,成为香港人乃至华人心目中独一无二的英雄形象“发哥”。“周润发其实是一个比较没有架子的人。他很红的时候,不管去哪儿,大家都叫他‘发哥’,很尊重他。那时候大家都没什么钱,常去马路边吃宵夜,周润发是唯一一个去哪儿都无所谓的明星,没人挑衅他。而且跟谁都不分大牌小牌,一视同仁。”李小麟回忆。
不论如何,从电视走向大银幕,都是无线电视台多数明星的梦想。经历最初的失败,周润发在1981年碰到香港“新浪潮电影”代表导演之一的许鞍华。他主演的《胡越的故事》上映后,在当时创下380多万港元的高票房。但在此后主演的《执法者》《再见江湖》《巡城马》《花城》等一系列电影中,周润发似乎一直没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荧幕形象。另一方面,在电视剧方面,由于《上海滩》的大获成功,此后拍摄诸如《千王群英会》《火凤凰》《苏乞儿》《播音人》《笑傲江湖》等一系列剧集,也再难现昔日的辉煌。
那段时间的周润发一直处于等待突破瓶颈的蛰伏之中。虽然到1985年,周润发与万梓良、叶童等人合演的《等待黎明》,让他首尝影帝的滋味,但一个更为辉煌清晰的前景仍在地平线下。
与此同时,日后与他一起开启香港英雄片“暴力美学”时代的著名导演吴宇森也在某种苦闷的蛰伏之中。上世纪70年代,吴宇森曾担任邵氏功夫电影泰斗张彻的副导演,从而踏足电影圈。张彻后来在文章中回忆那时的吴宇森:“吴宇森在嘉禾初期导演影片,由于他对许冠文的贡献,都让他导演喜剧,卖座也不差……然而吴宇森不以追随许冠文路线为满足,他拍了两部武侠片,意境、风格都佳,却是卖座不好,因此他在嘉禾很不得意。后来,他还被派去泰国拍片,那部片很久都没有排期上映,直到他的《英雄本色》大获成功,才改名《英雄无泪》上映……吴宇森加入‘电影工作室’,遇上徐克,这才如鱼得水。”如同之前的周润发一样,那时的吴宇森也有“票房毒药”的称号,朋友甚至劝他:“你已经落伍了,还是回家多看看别人的录像带吧!”
1985年,随着武侠片陷入低潮,邵氏武侠片时代的巨星、也是张彻的爱徒之一,38岁的狄龙因“色衰爱弛”,被老东家一封信解雇。
1986年,当吴宇森与好友徐克一拍即合,决定翻拍60年代香港电影《英雄本色》时,正是这样几个同样需要再度证明自己的人,带着一种强烈的情绪和真实感情的投入,一起创作了《英雄本色》的经典,从此在香港影坛开启了“英雄片”的时代。用张彻的说法,这一日后的主流片种,接续的正是李小龙开启的拳脚片,不过打斗场面从拳脚转为枪战。
《英雄本色》交织着兄弟情、朋友情以及两难之间的抉择与坚守,正如豪哥在片中对成老大所说:“一边是我的朋友,一边是我的兄弟,我如果答应你,以后还有什么脸走出这个门?你侮辱我可以,但不能侮辱我的朋友!”体现在英雄人物身上,尤其是周润发饰演的小马哥身上,便是那种渴望重振自己的激情。小马哥被成老大殴打重伤之后,与狄龙饰演的豪哥一起坐在山腰上看着香港美丽的夜景,感慨道:“这么美的景色,说不见就不见了。”随后说出那句经典的台词:“我不是想证明自己有多了不起,我只是想告诉别人,我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拿回来!”
最需要拿回来的,正是那份隐忍已久的尊严。这句台词,何尝不是现实世界中吴宇森、狄龙两人的心声?正如吴宇森后来所说:“其实那部影片中很多人的感情都是我的经历,我当时就想要表达我的心声,拍出好电影,重新赢回失去的尊严。”
吴宇森把自己最想表达的内容,都寄托在周润发饰演的小马哥身上。2004年,在为香港浸会大学电影电视系开设的“吴宇森导演大师班”课程上,他面对台下学生讲述拍摄幕后:“我很爱法国电影,我爱特吕弗的电影,我爱梅维尔的电影。所以我拍《英雄本色》的时候就有一个机会让我展示受法国电影影响的结果。当我们设计周润发这个角色的时候,在服装设计方面,因为我太喜欢阿兰·德龙,还有高仓健这些演员,所以我就建议给周润发穿个大衣,像阿兰·德龙在《独行杀手》中那样。香港很热其实没有人穿大衣的。那么就会有风飘飘,一路有荆轲的精神,给他戴墨镜,就像高仓健一样。很多以前崇拜的偶像我都放在周润发身上。还有周润发拿枪的那个姿势,其实周润发不喜欢枪也不喜欢暴力。他拿枪的姿势就像我喜欢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那样。但是梅维尔的电影很静态,他用那种静态的东西把你深深地吸引住。所以在动静中我取他们的所长。”
除对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学习,吴宇森还受到张彻电影很深的影响,那就是在上世纪60年代黄梅戏电影盛行的香港,除了创作武侠剧以外,第一个以男主角为中心的电影,充满浓厚的侠义精神与真正的武侠气概。不过,到吴宇森这里,江湖情义的继承者由大侠转为亦正亦邪的黑道人物。
小马哥所以成为风靡华人世界的英雄,不光在于他的重情重义,还有他身上那种亦庄亦谐的浪子形象。如同《上海滩》中,周润发加入一些用手帕擦鼻子的细节,《英雄本色》中,他用假美钞点烟,口叼火柴棍的细节,同样深入人心。
为了表现这个人物身上重情重义的特点,吴宇森大量使用定格、慢镜头的剪接方式,塑造出后来被影评人津津乐道的“暴力美学”风格。吴宇森解释说:“我拍动作场面的时候,除了动感之外,我还很注重那样一种情怀,浪漫的情怀。我个人是喜欢浪漫的,我拍动作的时候也是用一种情绪来表现的。比如说如果是表扬一种正义的话,我会用慢镜头把动作拍得很唯美。那种牺牲的精神,我要用多一点血浆,用多一点机位再加上一个蒙太奇的剪接,把他的那种情操提升得更高。有人看出很有美感,这种美感中又有暴力,所以他们就称呼这种为暴力美学。我蛮欣赏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不是为了暴力故意美化它,而是美化一种情操。”
如同香港作家林燕妮后来所写“期待掌声已久,现在掌声排山倒海而来”,《英雄本色》叫好又叫座,创下3465万港元的香港有史以来华语片票房纪录。
从这部电影开始,周润发连续接拍《英雄本色II》《英雄本色III》《喋血双雄》《辣手神探》《龙虎风云》《侠盗高飞》等经典黑帮英雄片。在许文强与小马哥之外,还为观众留下同样信守情义的杀手小庄,嫉恶如仇的神探,悲情重义的高秋,侠义深情的高飞等经典荧幕形象。虽然戏路宽广的发哥,同时还主演了《八星报喜》《大丈夫日记》《精装追女仔》等喜剧片,以及《秋天的童话》《阿郎的故事》等文艺片,但他留给观众印象最深的仍是那隐藏于翩翩外表下的深情、悲情,亦正亦邪、亦庄亦谐的英雄形象。
继1993年吴宇森赴好莱坞发展之后,周润发在1995年拍摄完《和平饭店》后,同样选择奔赴好莱坞,开拓属于自己的新世界。影迷们总会将这部意味丰富的电影,还有他在《赌神II》中挥手告别的镜头,与香港电影最后的繁华联系在一起。在那个已经逝去的年代,英雄未老,传奇不变。
(本文写作参考孟醒石著《周润发画传》、卓伯棠主编《吴宇森电影讲座》、张彻著《张彻谈香港电影》等书) 喋血双雄周润发英雄本色上海滩吴宇森武打片中国电影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