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价值

作者:张天骄

故事的价值0也许是人生太过乏味,我们需要一个个故事。它可以带着我们梦回唐朝,踏足远方,直抵云霄,去填补自己的缺憾。终日劳作的农民,最欣慰的莫过于年节时分站在戏台下仰着脖子观望各路诸侯的厮杀,京城里饭庄的小跑堂凑钱也要跑去欣赏才子佳人的表演。在单田芳的回忆录里,太平时节也好兵荒马乱也罢,东北的茶馆永远是人头攒动。至于评书中说的是意气风发还是愁断肝肠,其中滋味只能个人体会了。

在饭店里,很多菜品都会配一个有趣名字和故事:“左宗棠鸡”“宫保鸡丁”“李鸿章烩菜”。再不济也能牵强附会出一个关于乾隆或者慈禧的民间传说。这些故事当然不会让菜品味道更加鲜美,但会让你吃的时候格外开心。因为你觉得这道菜与众不同,大有来历,值得珍惜。喝葡萄酒时你不单单是在喝酒,也是在听故事。罗杰·斯克拉顿说过:葡萄酒的制造和鉴赏反映出我们扎根于一个地方和文化时才能繁荣。知道葡萄酒的名字、知道它是从哪儿来的,是饮用体验的组成部分。很显然,盲品就不能有这样美妙的体验。

尽管故事真假难辨,但它有奇妙的法力,能赋予事物本身更多的价值。只要有故事,就远比没故事的价格高。邹静之在《五月槐花香》第一集就借画外音强调:“讲故事,是卖古董的一种手段。卖古董时,为了将东西卖出,常常将一些毫无联系的事件情节附在该物品上,以表明这东西的来头和起伏跌宕的传奇色彩。看似不经意地说出,实际上,句句都有设计,句句都有伏机。”

《苏富比的早餐》的作者胡克曾经做过拍卖行的首席拍卖师和高级总监。在书中,他讲了这样一段往事:“凡·高是在1890年6月死亡的,这也许是艺术史上最著名的自杀案件。而最近的一本传记推测:自杀也许从未发生,凡·高只是外出在田间散步,却被一个打野兔的年轻人不小心开枪击中。不过,这种推测并没有让人完全信服。”

然而,胡克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不知何故,这种理论降低了凡·高作为艺术家的境界。我们需要他终结自己的生命,以让他之前那些充满痛苦的作品有理可循。如果他真的只是意外身亡,则会让我们深感物非所值。然而,如果有一天,铁证如山的证据浮出水面,证明凡·高是被枪杀身亡而非自主地终结生命,那他的作品价格会受到影响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凡·高的作品和他的悲剧人生是不可割裂的,两者相得益彰。和凡·高同时代的画家很多,高更、塞尚、马蒂斯都是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大师,但没有一个人能像凡·高一样:当人们看到任何标有他名字的作品,第一时间都会在脑海里反映出他的身世,立即把不幸的命运和他的画作紧紧联系在一起,继而悲从中来,肃然起敬。至于作品中的绘画技法、色彩运用、情感表达,都已不再重要。

————

本篇文章演播人:三联中读声音与表达集训营进阶营学员 Ben蒋滨

三联中读声音与表达集训营讲师汤伟评语:

Ben是连续参加基础营和进阶营的一位学员,初听声音,很难不被他的音色吸引,一点点的鼻音色彩、配合良好的共鸣,让音色极具辨识度。他居住在海外,和国内有时差,常常是在半夜爬起来看课程直播,这样的热情也鼓舞了社群里的同学。在这次的录音中,我听到了他明显的进步,包括吐字的清晰度、气息的自如度以及对句子逻辑关系的把握。不过一些韵母,例如u/ao等音节上容易含糊,导致吐字听起来不够清楚。此外,无意义的停顿还是过多了。这些部分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生活圆桌文化

上一篇: 进入上流的欲望
下一篇: 没有吵得赢的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