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爱点儿剧本杀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赵小帅
其实“剧本杀”原本算不上什么新潮东西,也没那么城市小文艺调调。17世纪欧洲就出现了一位真实的“舞台红”剧本杀作者:意大利宫廷诗人梅塔斯塔西奥。“宫廷诗人”的头衔确定了他的作品是为皇家创作而不是街头戏班,题材也都是宏大的历史或神话故事。当甲方君主们坐在台下观看时,难免不自觉地将自己带入那些宏大时刻中,但他们并不算剧本杀的顾客。梅塔斯塔西奥一生创作了近60部诗剧,其中有将近一半在上百年时间里被不停地“翻拍”成各种歌剧。当红的阉人歌手们无一不想在这些改编剧中飙一下自己的海豚音:剧情本身并不重要,关键是角色可以出彩。当这些歌剧从皇家舞台走向民间后,梅塔斯塔西奥真正成了高产剧本杀作者的守护神。
如今的剧本杀讲究“沉浸式”,说通俗些是在低成本的条件下尽量发挥想象力自沉。但是玩得高级的也不是没有。看国产刑侦反特剧是需要爱心和耐心的,因为踩雷的概率基本上相当于抽彩票时摸到“谢谢光临”。不过,有时也会碰到特别的错版票。在这个大数据无处不在的时代,纵使我左右腾挪也难免被机器发现蛛丝马迹。看完一部闷雷级的国产反特剧后,机器热情地为我推荐了相关剧目,其中有一部名字很生疏,但标题图片上着实有几位后来被赞为“戏骨”的演员。出于对演员的信任,我点开了。看到三分之二时,我发现它与第一部剧不仅在演员上有重合,剧情构架上也如出一辙。本着好奇心看完后机器继续给我推荐,凭借演员我成功点选出了它的三胞胎兄弟。检阅过老三后我靠“白衣女鬼开场”顺利发掘出老四,刷过老四后我已经可以一眼从标题上找到它的五胞胎小弟。五部剧都出自同一位导演兼编剧之手,从网上资料看,似乎他被称为“国产反特剧第一人”。可惜,这位著名导演只是拿一个剧本杀了五场。能看出他在一次次修改细节,仿佛对之前的收视效果不满意,但他执意保留下来的一些桥段(比如白衣女鬼、用动物名作为代号以及放朵小白花往香炉底下藏情报)都很让人期盼他在第六杀时自己会觉得腻烦,更关键的是:演员还没来得及完成全部正反派人物间的角色互换剧本杀。
然而这位五胞胎导演终究是会令民间剧本杀作者艳羡的,就像当年的梅塔斯塔西奥,全景舞台版剧本杀与小茶馆剧本杀终究有高下之分,就像童话中可以用真人作棋子,而现实玩家拿到的不过是些塑料棋子。尤其重要的是,童话中的真人棋子可以复活。那位反特导演的剧本据说都是改编自真实案件,这或许可以算作对五胞胎出现的辩解,因为真相只有一个。但真实事件中的当事人没法像电视剧中那批演员一样,这次演卧底警察,下次演潜伏特务,而且现实中出错了招或干脆玩死了也没有导演来救。阉人歌手们可以在梅塔斯塔西奥的剧本里随意出将入相,小茶馆剧场杀可以杀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手,真实生活却更像另一首情歌中所说:“一旦被人声唤醒,我们就淹死。”
————
本篇文章演播人:三联中读声音与表达集训营进阶营学员 若溪
三联中读声音与表达集训营讲师汤伟评语:
若溪是从基础营到进阶营持续学习的同学,她的进步非常明显,一开始给我的感觉是声音小小的,放不出来,无论是播读还是表达,起伏都比较小。而在这次的播读中,我惊喜的发现,她的声音更“入话”了,这是气息和吐字集中度提升的表现。同时,能明显听出她对细节的处理,播读时清晰地体现了文章内部的逻辑重音。一个小小建议是,下次可以再“大胆”一点,通过外部技巧的放大,让重音更明显、让层次更突出,这样听感会提升一大步。 生活圆桌影视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