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陷阱”与“军事适应性”
作者:宋晓军在刚刚过去的一周,身边喜欢军事的朋友经常找我交叉讨论两个“军事热点”——阿富汗战局与中俄两军在宁夏青铜峡举行的“西部·联合-2021”演习。我之所以用“交叉”一词是因为8月9~13日阿富汗塔利班在5天内接连攻占了阿13个省会城市,而这5天刚好也是“中俄军演”的时段。讨论中有朋友就问我:前者与驻阿美军仓促撤军有关,而后者又对提升中俄两军联合作战能力有益,那前者与后者从军事层面上看是否有联系呢?对此,我用了两个有关联性的关键词给出了我的答案。
第一个关键词是“能力陷阱”(Competency Trap)。这个关键词是美军方在对“军改”进行学术讨论时常用的一个词。大意是通过投资使军队在组织、训练和装备上具备了某种能力后,这种能力可能就会成为“军改”的障碍。而在一些军事学术著作和文章中,强调了要克服这个障碍开始有效的“军改”,则“需要具有远见和组织地位的高级领导人积极推动军事创新”。而按去年美陆军大学学报上一篇文章中的观点,正好是对先后进行了“军改”的中俄两军刚举行军演的一种诠释。这篇题为《美军如何失去对中、俄的联合作战优势》的文章开篇就写道:自从1986年“戈德华特-尼克尔斯国防部改组法案”实施以来,美军在联合作战方面对潜在对手拥有明显的优势……然而近年来,鉴于美军方采取了一些措施可能削弱这一优势(稀释了联合作战教育和减少了联合任务分配),而中俄军方正在逐渐稳步提升其实施联合作战行动的能力。
第二个关键词是“军事适应性”(Military Adaptatilitary)。这个用来描述一支军事力量通过实战提升作战能力的常用军事术语,在美知名军事学术期刊《德州军事评论》2018年5月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被“赋予”了阿富汗塔利班。比如在这篇题为《不可战胜:社会资源、军事适应性和阿富汗塔利班》的长篇论文中,通过对塔利班在作战中对路边简易爆炸装置(IED)的使用以及其相对扁平、高效的集中指挥体系等具体案例分析,得出了塔利班具有较强的“军事适应性”结论。值得注意的是,论文中还特别强调了,在2014年12月后以美军为主的北约联军将主要作战任务交给阿政府军后,由于后者缺乏反简易爆炸装置的能力(防爆装甲车辆和排爆专业人员),使得塔利班在作战中使用IED更易得手。总之,论文对塔利班能及时吸取实战教训、不断进行组织和战术上创新的分析,实际上也为刚刚过去的一周塔利班能在短时间内攻城略地做了注脚。
最后我借助上文提到的两个关键词给出我的答案。美军在阿富汗驻军到了第17年时,美国防部在2018年1月推出了以“大国竞争”为核心的“国防战略”。这就需要美军尽快摆脱进行了17年的“反恐战争”而形成的“能力陷阱”,进而提升针对中俄两国的“军事适应性”。这也是最终美军从阿富汗仓促撤军的底层逻辑。同理,冷战后在美国挟其军事强势不断对中俄两国施压的背景下,中俄两国也依据自身情况先后展开了摆脱“能力陷阱”和提升“军事适应性”的国防和军队改革。这可能也是促使美军仓促从阿富汗撤军的背景因素。巧合的是,与上述两个关键词有关联的两个“军事热点”场景,今年8月上旬在相隔约3000公里的西亚土地上“同框”了。想到这个“同框”的场景,你是否还想到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句话呢? 美军军改军事塔利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