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的旧书店
作者:harps旅游的时候买旧书,不管买了什么都很浪漫。买回去的书放在书架上,一眼瞥到,想起“这是我那年在牛津/巴黎/维也纳/马德里买的”,那个城市的气味和声响都会同时浮现在脑海中。我只去过有限的几个城市,印象里马德里的旧书摊最多,在广场上成行成阵,光是《堂吉诃德》就有差不多一百种。我受其诱惑,很想买两本带回家作纪念,配偶坚决不同意:“你又不懂西班牙语!”虽然这么说,我到底还是买了一本讲猫的书,我至少认识封面上的猫。当然让配偶说中了,买回家以后,一次也没有翻过,因为我不懂西班牙语。
牛津是个文化产业发达的小城,所以连带旧书生意也不错,慈善店都兼卖旧书。那些圣诞节和生日收到的不被爱的礼物,都流落去了旧书店,希望它们在别的家庭找到关爱。不幸的书往往都是相似的,无名作家写的各种各样套路题材的平装本小说一排一排站在慈善店的书架上,按作家姓氏字母排列,等待领养。它们之中的名家手笔,常会先被人买走。我有点兴趣的悬疑小说家出了新书,不知好不好,舍不得花10镑买平装本或20镑买精装本,就过一阵子去慈善店兼营的二手书店看看,运气好的话,三四镑就能买到。
卖旧书可能是非常不挣钱的生意,所以不少旧书店搭配着卖别的东西。牛津的游客区有一间非常拥挤的花花绿绿的小店,里面所有的东西都印满了花鸟,包括首饰盒、椅子、茶杯、茶碟、水桶、卡片,仿佛置身西双版纳,或者加拉帕戈斯群岛。店里有两三个箱子,里面全是用光洁的玻璃纸好好包着的平装本旧书,大都是企鹅社的,只要一两镑一本。我买过一本罗素、一本勒卡雷的,只要几个硬币。柜台后有个老太太,不疾不徐地用玻璃纸袋封装更多的旧书,我顺便把还没封装的那些也翻了一遍。
我认为二手书店(和二手唱片店)至今还能生存,可能是因为出版商一直不能解决出借和转让的难题,所以只好放任消费者只付一次钱就普惠他们的朋友家人,还有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数字媒体非常聪明地把书店变成了租书店,只要他们想这样做,就可以把数字书变成一串无法解读的数字。即使在过去,租书店的油水也比书店要多。雷蒙德·钱德勒的《长眠不醒》写到了一家奇怪的书店,开在珠宝店隔壁,店里有整排的皮面压纹精装书,女店员漂亮性感,但是对图书的版本却一无所知。衣着体面开着豪华汽车的男人进进出出,都夹着个大纸包,里面好像是书。侦探马洛很快就发现,这是一家租书店,专门出租印刷精美、文字和画面则不堪入目的淫秽书籍——男人们要享受一点低俗的乐趣,也得先挣到钱而且装得非常斯文才行。 读书生活圆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