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151)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表弟在苏城号称“最好的公园景观”地段买了房子,可入住几年,却一直因为物业问题而闹心。
原来,作为本地中高档小区,前期开发的一期二期的公用设施损毁比较严重,电梯经常出现故障,小区里的管理混乱不堪,甚至有人纵容宠物在小区内的亲水平台随地便溺等等。但当居民们把这些问题反映给物业管理办公室后,却迟迟得不到应有的回应和处理。
鉴于物业的长期拖延和不作为,今年年初,经过业主委员会全体成员的投票,决定炒掉现在的物业,换成一家日本物业来接管小区的管理。说是日本物业,其实是由日方控股的中日合资公司,入驻小区里的一线工作人员全部都是中国人,但会有一位日本的物业专家常驻在小区内把控管理。
为了庆祝新的物业到来,小区业主们还准备了隆重的欢迎仪式,现场燃放了礼花,掌声不断,场面很是热闹。这样的场景被人拍下传到了网上,一时间,竟引起许多网友的热议。
其实,不少人早就“苦物业久矣”,可往往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即便居民非常不满,但因为物业和业委会里有话语权的业主利益勾结,很容易导致物业管理上的双标和混乱。
现在小区引入日本物业管理,正是看中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态度。更为关键的一点是,新物业对所有业主都一视同仁。比如,某些有权势的业主总是随意乱停车,原物业不管不顾,如今,新的物业公司采用强制手段,大力整治了几十辆不服从管理,在车库和草坪上乱停放的车辆;对于拒不配合的车辆,还动用了切割机切断了锁车器,将其全部清理出小区。
除了敢动真格的以外,现在小区的物业负责人工作比较务实,很多事情都能及时处理,大大提高了物业的工作效率。而以前居民们反映的很多问题,也正在逐一列入维修日程,通过微信群向大家通报处理进度。这样相对透明的工作方式,越来越受到居民们的认可。就连物业收费涨价,在积极沟通和解释下,也得到了绝大多数居民的支持。
如今,像表弟一样的普通居民,无论是反馈问题,还是提出意见,都能及时得到物业方面的回应和处理,大家都觉得当初更换物业的决定很正确。
表弟说,世上没有难做的物业工作,只有不愿作为的管理而已。(读者 北野吴)
乡村公厕
离开喧嚣的城市,回到空气清新、有青山绿水的乡村度过短暂的假期,是我每年的期待。
老家在中部省份一个相对偏僻的小山村,上周,孩子们放暑假后,我带他们回到老家看望年迈的父母。由于国家乡村振兴计划大力推行,老家的乡村面貌最近两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里所有的人行道都拓宽成可以行车的汽车路,铺上了水泥,从每家每户家门口的路到村内道路都进行了硬化。许多地方安装了路灯,村前还设置了体育健身设施。还有一个重要变化,各家各户原有的露天旱厕全部拆除,村里兴建了可以冲水的公用厕所,不得不说,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村容村貌。
作为一个从乡村移居到城里生活多年的人,看到这些变化,由衷感到欣慰。不过我发现,村里新的公用厕所表面光鲜亮丽,实际使用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能够冲水的公厕,在乡村是个新鲜事物,可是村里100多户人家,300多常住人口,仅在出入村的桥头边建了两个公用厕所,每个厕所也只有男女各两个蹲位。自从拆除了各家自用的厕所后,蹲位少、位置远成了大问题。村里老人反映,晚上如厕不方便尤其困扰他们。
我还观察到,新建的厕所冲水设施和洗手池也成了摆设。村民们反映说,建起不到两年的公厕,只在刚开始的一两个月内能够冲水,后来由于没有可用的自来水保障,也缺乏必要的维修,冲水设施根本无法使用,前来如厕的村民只好自行到河道内取用天然水冲厕。
对于为何要在村里偏远的桥头边新建公厕,村干部解释说,各家各户的旱厕拆除后,各家原有的自留菜地大部分也被改建成了停车场,村民的自留地征用问题牵扯到家家户户的利益,难以协调,因此可用来建设公厕的土地捉襟见肘,最后协调来协调去,只好选择建在远离各家的桥头边,也是不得已的选择。可是这样一来,村民如厕后的污物,直接被水冲进了露天河道,再次污染了河水。
村里新建公厕,本来是为了解决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不便,改善村容村貌,却在短短时间内成为新的民生痛点,解决之道,还有待多方沟通和磨合。(读者 简儿学)被拒绝的“刷脸”
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兴起,“刷脸”已成为一件很日常的事情。例如购物消费时可通过刷脸的方式完成支付,领取社保时可通过刷脸完成在线认证,这些都为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捷。然而,最近我居住的小区里,人们却异口同声地拒绝了刷脸这件事。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早上在小区的进出口闸门前,细心的业主们发现了新变化。以往,进出口闸门是通过刷卡、保安放行的方式通过,而现在却在闸道的地方安装了一台新设备。粗略一看,这新设备正是一台人脸识别机器。邻居们将此事在小区群里传递,起初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过了几天,又有邻居反映说:物业强调,所有小区的业主都要通过人脸识别认证,因为以后刷脸进入小区是唯一过闸方式,如果没有录入人脸识别信息,则意味着不能通过小区门口闸机。
此消息在群里很快引来了热议。有业主表示,刷脸进小区在别的一些楼盘中也看见过,确实录入了人脸识别信息之后,进出也挺方便的。还有业主提出,尽管配备了人脸识别系统,但也应当与刷卡系统同步运行,不能搞“一刀切”。而针对此事,更多的业主则明确表达了强烈反对。原因是人脸识别信息今后将会成为个人非常重要的识别与隐私信息,物业采用了强制刷脸识别的方式,居民们的人脸信息是否会被用到其他方面呢?
大家还大胆推测,负责人脸识别系统的第三方公司很可能不仅没有收取物业的系统服务使用费用,还给予了物业一定的好处费。至于第三方公司的成本与收益,则可通过收集的大量脸部信息在后期进行变现。而业主们的人脸信息,一旦被非法获取利用,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在小区业主群里,此轮讨论持续了好几天,随后有人通过电话向物业反映,有人向街道和社区反映,有人直接在小区门口和保安理论。就这样持续了几天之后,进出小区的过闸方式恢复从前,物业再也没有强行要求业主刷脸进出了。
此事带来的思考是,在普遍“刷脸”的当下,要保护好民众至关重要的脸部信息,光靠自发性的行为还远远不够。如今《民法典》已经生效,有关普法部门还可围绕公民人身信息安全保护做一些细分与宣传,如明确告诉大家什么情况下采集脸部等隐私信息是合法的,是必须支持配合的;在什么情况下又是值得警惕的,需要斟酌或咨询后配合;在什么情况下是违规违法的,必须拒绝并选择报警。如此一来,便能有效帮助普通大众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份信息,尽可能从源头上避免因信息泄露而造成的财产等损失。
(读者 李利利) 读者来信